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陜西7處遺產點已實施保護維修展示工程50多項
記者21日從陜西省文物局了解到,當地近5年來不斷加大遺產保護力度,在堅持原真性和完整性前提下,陜西7處遺產點通過科學規劃實施了保護維修展示工程50多項,保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2014年6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3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項目,包括陜西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興教寺塔、彬縣大佛寺石窟、張騫墓7處遺產點在內的33處遺產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5年來,陜西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加大遺產保護管理和合理適度開發利用。
目前,已開展大佛寺石窟大佛窟滲水治理工程、明鏡臺加固維修工程、丈八佛窟檐保護工程等;完成大雁塔1至6層塔檐養護工程、小雁塔白衣閣屋角維修工程和慈氏閣保護維修,開展興教寺塔和張騫墓本體保護;實施未央宮遺址直城門內大街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丹鳳門遺址加固工程、含元殿東過水涵洞保護展示工程和大福殿及西北城角區域遺址展示提升工程等項目。
當地積極開展遺產監測報告。遺產點結合自身需求建立較為完備的監測工作制度和監測平臺,根據“申遺”文本主要監測指標對本體保護、文物環境、遺產安全、影響因素、管理保障、開發壓力、環境壓力等內容進行監測,實施的監測數據顯示各遺址點整體保存狀況良好。加強遺產日常監測工作的新型技術引進,部分遺址點根據自身特性和文物保護需求,除規定視頻監測設備運用外還有針對性地實施監測,運用儀器設備對影響和潛在影響文物本體性因素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為遺產地的科學保護和管理工作提升奠定了基礎。
此外,當地積極推動開展文物點保護管理工作,引入先進管理理念加大文物價值挖掘和研究,提升保護管理狀況和闡釋解讀方式。2019年西漢帝陵、唐帝陵、石峁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中石峁遺址是陜西從發現到列入國家“預備名單”用時最短的項目,漢唐帝陵橫跨陜西3市11縣區的廣大地域、核心區總面積多達23034余公頃,18座唐帝陵東西縱深貫穿關中盆地長達150多公里。(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保護 遺產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