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中美專家攜手研發新型智能納米藥物 可精準打擊腦腫瘤
腦腫瘤部位存在多重生理屏障,這些屏障如同城墻一般,阻擋著外來藥物進入腦腫瘤組織。記者5日獲悉,復旦大學藥學院陸偉躍教授研究團隊與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張良方教授研究團隊合作,經3年艱辛努力,研發出一種新型抗腦腫瘤的智能納米藥物。
陸偉躍告訴記者,智能納米藥物可在血循環中長期保持穩定,“繞開”血-腦腫瘤屏障,到達以往藥物無法到達的目的地,即腫瘤組織,將更多的藥物導入到腦腫瘤并在腫瘤細胞中釋放,對腦腫瘤實施精準打擊。陸偉躍表示,智能納米藥物兼具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點。
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上海市教委重大項目等基金支持下,中美學者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NANO》)上。
據介紹,腦部腫瘤早期存在血-腦屏障,隨著腫瘤組織新生血管形成后,又出現血-腦腫瘤屏障,它們允許營養成分進入腦組織和腦腫瘤組織,但卻能堅如磐石般阻擋外來藥物進入。陸偉躍表示,目前,腦腫瘤治療主要通過手術切除,但由于腦腫瘤發生在中樞神經且邊界模糊,手術難以完全切除干凈;術后藥物治療受到生理屏障阻礙,治療效果不佳且易導致腦腫瘤復發,而單純提高化療劑量又會帶來嚴重毒副作用,最終導致患者用藥依從性差而使治療失敗。
為解決藥物難以“攻克”血-腦腫瘤屏障這一難題,陸偉躍研究團隊與張良方研究團隊經過多年合作與探索,決定將高載藥量的納米晶技術、血液長循環的細胞膜包覆技術與病灶組織導航的靶向技術相結合,終于研發成功一種可用于腦腫瘤治療的新型智能納米藥物。
智能納米藥物是怎樣工作的呢?科學家們先將化療藥物制備成納米晶體,然后與裝配有主動導航功能分子的紅細胞膜混合在一起,主動導航紅細胞膜成為“偽裝”,相關成分成為機體血液系統的“通行證”,避免被當作“異物”清除。該“偽裝外衣”具有出色的靶向作用,提高藥物在病灶組織和細胞中的分布。據悉,這種智能納米藥物還可以減少藥物全身分布量,有利于提高藥物治療安全程度和降低毒副作用發生率。
陸偉躍表示,該技術通過單次高劑量的靜脈注射治療即可有效抑制腦腫瘤生長,且制備方法及原材料簡單,有利于產業化。張良方透露,目前用于輸血的設備就可以獲取紅細胞膜材料,體外血細胞培養技術也有助于促進該技術的臨床轉化。 (孫國根陳靜)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藥物 腫瘤 納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