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讓古籍善本成為“自帶流量”的文明瑰寶
歷史大浪淘沙,善本千年留傳。
一本好書,一座富礦。對待文明遺珠般的古籍善本,我們始終謹記“盛世修典、和世存典、亂世毀典、末世忘典”的古訓。最近這段時間,喚醒沉睡的古籍善本成為輿論圈的一件盛事。就在“文脈頌中華·e頁千年”中華古籍善本網絡主題傳播拉開序幕之后不久,5月26日,東方衛視“古籍今讀”開播分享會暨上海圖書館藏古籍善本特展開幕式亦在線下舉行。曲高和眾、不約而同——這大概就是善本力量與文明和弦的彰顯。
中國人講究“文以載道”。藏書雖然藏的是“文”,敬畏與信仰的卻是其間的“大道”“正道”。善本便是好書,銖積寸累的古籍善本,是老祖宗告慰民族鄉愁的最好“家書”——傳遞著浩蕩綿遠的歷史文化,記錄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說古籍善本是“國家寶藏”,顯然不為過。
善本是文化遺珠。如同書院文化一樣,古籍善本在民間亦是光芒四射。盡管歷代典籍十不存一,但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存古籍仍有約19萬種,其中僅保存在公共圖書館系統的就有2750萬冊,可列入善本的約有250萬冊。無論是舊稿本、舊抄本、舊刻本,抑或是精校本、精注本、精印本,如果說它們由點及面地擘畫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歷史圖景,那么,善本則是卷帙浩繁的燦爛圖景上的璀璨群星。歷經歲月淘洗與磨礪,它們有幸成為歷史文物、學術資料、藝術遺存,成為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精氣神。
善本是文明瑰寶。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籍善本如黃鐘大呂般聲震九州。北大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漆永祥教授曾舉例說:民國時期,胡適在日本發現《考信錄》后非常重視,回國后令顧頡剛等人整理出版。顧頡剛深受崔氏影響,創立“古史辨派”,成為二十世紀史學流派中的中流砥柱。事實上,屠呦呦受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的啟發,采用低溫萃取法成功提取青蒿素,從而獲得舉世公認的諾貝爾獎等佳話,亦是善本時代活力的印證。史學派別也好、自然科學也罷,或雕鏤精美、或筆跡遒潤、或墨凝如漆的善本,是古代版本文化遺產的“活化石”,是大寫著“文化自信”的文明瑰寶。
冗繁去盡留元氣,古籍滄海渡文明。今天,到了讓沉睡的古籍善本蘇醒的時刻。原生性保護工作固然要馬不停蹄,創新性發展大計亦要不舍晝夜。讓這些來自山川湖海的文明瑰寶自帶流量、自有光明,就要讓它們從博物館走向屏幕、走近指端,讓更多年輕的中國人徜徉在古籍善本的大美之間!(蘇銘)
編輯:楊嵐
關鍵詞:善本 古籍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