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今年以來“理財熱”明顯降溫 上市公司理財規模和持有數量雙降
上市公司理財規模和持有產品數量縮水,與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和產品頻繁爆雷有關。同時,由于目前仍處于資管新規的過渡期,資產管理行業打破剛性兌付、去通道化、降杠桿等已成為趨勢,保本型產品將越來越少,影響了上市公司理財熱情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熱情大不如前。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5月17日,今年A股3600余家上市公司中共有872家公司持有各類理財產品,規模合計達4563.24億元,持有理財產品數量6596個,與去年同期相比規模和數量均明顯下降。去年同期,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數量有1098家,認購金額合計6805.45億元,持有理財產品數量合計9012個。
認購理財規模下降
過去3年中,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熱情有增無減。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1702家上市公司合計認購理財產品規模達4.02萬億元,持有理財產品數量52853個。從類型上看,近3年來上市公司購買產品的理財類型逐漸多樣化,2016年至2018年,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中,銀行理財產品占比超過75%,基金專戶占比約15%,信托、結構性存款等其他類理財產品占比約10%。
如果從2011年至2018年來看,A股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從25.3億元上升到1.77萬億元,絕大部分上市公司都選擇了期限較短、滿足保本要求的銀行理財產品。
但是,在今年上市公司持有的理財產品中,銀行理財產品占比回落至65%左右,逆回購、結構性存款、貨幣基金、券商收益權憑證、證券公司理財產品、定期存款等其他類理財產品規模占比明顯提升至約20%。
從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理由和資金來源看,大體上有幾類:一是使用自有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二是從二級市場或其他渠道募集的資金,開展短期理財。這類資金暫時沒有明確用途,資金空閑時間一般3個月左右,短期定存、銀行活期的利息非常低,買一個短期理財產品獲取相對高的利息成為許多上市公司的選擇;三是銀行貸款所募集的資金。
中信建投分析師夏敏仁表示,上市公司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需要辯證看。一些營利能力較強的企業,出于等待合適投資時機、防范風險、日常經營周轉等原因,往往持有大量資金,通過短期理財提高資金收益本無可厚非,如果認為此舉是資金脫實向虛、不務正業則有待商榷。
首先,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是其生產經營過程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正常需求。上市公司作為優秀企業代表,往往有大量閑置資金,需要采用理財投資的方式管理現金。其次,大多數上市公司只是把購買理財產品作為現金管理手段,可能不存在資金大面積脫實向虛的跡象,理財產品的短期性為流動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再次,上市公司將暫時閑置資金開展現金管理是對股東負責的一種體現。
理財規模為何縮水
對于紡織服裝、裝備制造、化纖等傳統行業暫時不景氣或者短期不宜盲目擴大規模的上市公司,辛苦經營產生的凈資產收益率與銀行存款利率相差無幾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少數上市公司的理財收益大于凈利潤,能幫其避免虧損。過去幾年里,就有諸如惠泉啤酒、陜鼓動力等多家公司依靠投資理財產品獲得的收益使公司凈利潤為正。
但是,隨著去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下降,上市公司認購理財規模開始回落。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統計顯示,2019年4月份,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跌至4.26%,環比下降5個基點,基本上與2017年3月份的銀行理財預期收益率持平,創26個月最低值。
相比較來說,雖然銀行理財收益高于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1.5%至1.95%的水平,但與過去幾年動輒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相比下降幅度非常明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市公司董秘表示,過去部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一般會選擇給予上市公司或其關聯方貸款授信的銀行。商業銀行在需要沖業績時,上市公司用自有資金形成銀行存款;反過來,上市公司需要貸款時,銀行也愿意審批。但是,在銀行理財收益預期下降時,上市公司與銀行之間的“同盟”關系不再牢靠,上市公司的自有閑置資金也開始多元化選擇,信托產品、逆回購、公募基金專戶等成為選項。其中,部分資金就通過資管計劃等形式回流二級市場。
除了收益因素,理財產品爆雷也是上市公司不太愿意投資理財產品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3月份,上市公司上海洗霸、中原內配、四方達發布公告,3家公司所購上海良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理財產品疑似“踩雷”,涉及資金1.74億元難以兌付。今年1月份,揚杰科技發布業績預告稱,預計2018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30%到0%,原因正是踩了私募基金理財的“地雷”。
此外,由于目前仍處于資管新規的過渡期,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暫時尚無“斷貨”的擔心。但是,資產管理行業打破剛性兌付、去通道化、降杠桿等已成為趨勢,保本型產品將越來越少,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上市公司的理財熱情。金牛理財網分析師宮曼琳認為,在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趨勢已定,銀行發行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規模逐步壓縮。這可能是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學引導規范理財
上市公司理財并不鮮見,但是有的公司長期熱衷理財,將大規模資金砸向銀行、信托理財產品,有的甚至借債理財,這樣很容易影響主業發展,帶來資金脫實向虛的傾向,不利于實體經濟發展。
為規范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行為,監管部門曾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規定上市公司不能隨意開展投資活動,并提出了購買的理財產品要具備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等特點,不得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的正常開展。
5月11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9年年會暨第二屆理事會第七次會議上表示,對持續規范經營的優質上市公司,要在融資并購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提升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對亂象頻出的問題公司、風險公司要重點聚焦,嚴格監管,做到抓兩頭帶中間。
隨著資管新規、銀行理財新規全面落地,理財收益回落,未來上市公司理財趨勢將會如何?
首先,銀行、基金、信托等機構可能會加快金融創新,為上市公司開發出更多合適的理財替代品,留住“金主”。其次,金融機構將加速自身轉型,為上市公司服務。例如,上市公司不僅有存款、貸款、貿易融資等金融服務需求,還有對公理財、托管等中間業務的服務需求。在明確的訴求和目標之下,近兩年國內多家銀行陸續成立交易銀行部,業務范圍主要涵蓋向機構客戶提供一體化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再次,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在制度上規范上市公司理財,積極引導上市公司科學合理使用閑置資金。(記者 周 琳)
編輯:秦云
關鍵詞:理財熱 上市公司 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