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996制”遭抵制 加班文化需重新審視
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不能再只是盯著常規標準下的“弱勢群體”。勞動者都需要追求更為“有張有弛”的生活、工作節奏。這很難一蹴而就,但必須及早正視。
最近,996工作制又“火”了。媒體報道,在程序員圈子里頗有名氣的代碼托管平臺GitHub上,有人發起了一個名為“996.ICU”的項目,意為“工作996,生病ICU”,“996”即許多企業的程序員工作狀態,從上午9點干到晚上9點,每周工作6天。這一項目得到了大量程序員的響應。
“996工作制”的具體出處已很難考究,但幾乎是整個互聯網行業的一種潛規則。通常人們會把互聯網行業當作高薪的代名詞,996工作制則揭示了其光鮮背后的另一面。
互聯網行業迭代快、服務不間斷等特點,的確與常規意義上的“八小時工作制”形成一種客觀上的沖突。當前996制蔓延,也與互聯網行業正經歷的新的發展周期緊密對應,這背后不無經濟規律在支撐。這是看待互聯網行業加班現象時,必須理性認識的現實。
不過,承認行業的相對特殊性,并不意味著“加班有理”。一來,隨意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過度加班或不支付對應的報酬,涉嫌違法,互聯網行業也沒有例外。二來,996制的推行,往往還伴隨著企業文化、敬業、拼搏等話術包裝,在無形中強化了一種病態的“加班文化”,它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對此更應引起警惕。
事實上,從各方反饋看,加班在當前社會已經較普遍,并不只是互聯網行業特有。即便說互聯網行業的996工作制有著多個維度的形成原因,不宜片面理解,但基于整體的社會勞動狀況,加班文化的確應有系統性反思。
普遍的過度加班,其實是以高人力投入換取企業、社會的運轉效率,然而在效率的另一端,卻可能忽視了其背后的社會成本。小的方面說是員工的健康、休息權利,大的方面說是社會運轉的低活力與高成本。
對企業而言,過度依賴于員工加班,也可能抑制管理上的改進動力。此輪996工作制引起程序員們的集體抵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企業的管理、經營模式,還并未能跟上人力成本提升的現實。這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未必是好事。
應該看到,在程序員抵制996的背后,是社會在加班、勞動強度等概念上的認知刷新。由全國總工會組織開展的第八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勞動關系的主體及其利益訴求越來越多元化,一些職工思想狀況表現為“三轉變”,即從被動維權向主動訴求轉變,從追求生存權益向追求發展權益轉變,從追求物質權益向追求精神權益、民主權利轉變。此前被熱議的“年輕人寧愿送外賣,也不愿進工廠”,也能夠反映出,年輕人對工作自由度、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有了更多的訴求。
勞動者權益狀況的改善,是現代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指標。個體的工作、生活、休閑狀態,也是衡量社會以人為本指數的一個重要側面。而推崇加班,把奮斗等同于常態化“過勞”狀態,逼著年輕人“把身體掏空”的工作機制和社會文化,顯然偏離了以人為本的內核。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不能再以某種“低標準”去看待加班與人們的工作、生活狀態了。當然,這不只是企業的事,而是包括整個社會系統。例如工作機會、生活成本、勞動者權益法律保護等諸多外部問題。
從十年前富士康的加班現象引發社會聚焦,到象征著高薪的程序員們主動“維權”,這一變化,提醒社會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不能再只是盯著常規標準下的“弱勢群體”。而新的社會勞動權益主張也表明,我們需要追求更為“有張有弛”的生活、工作節奏。這很難一蹴而就,但必須及早正視。
編輯:秦云
關鍵詞:996制 抵制 加班文化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