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書畫現場頭條書畫現場頭條
古人是如何過元宵節的?
又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是新年開始的第一個重要傳統節日。隨著社會的發展,可供人們聚會、慶祝的節日不少,元宵節也不那么令人矚目,但在古時,這一日堪稱狂歡節,甚至比除夕還熱鬧。古往今來,不僅出現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元宵節的起源,要追溯到漢代。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道教文化中,這一日是上元天官的生日,傳說此日他會下到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所以又名“天官賜福”。漢武帝也會于這一日,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古人常把夜稱為“宵”,正月又稱元月,故而稱“元宵”,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將元宵節定為民間節日之一。
源于漢,興于隋。到了隋朝,元宵節已經成為了重大節日。在《隋書·音樂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到了唐代,元宵節盛況空前。武則天時期宰相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寫盡了盛唐元宵的動人氣象:“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都城平時都有宵禁,官兵晝夜巡邏,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但在元宵節期間,官府會下令特許打開坊門,弛禁三夜,任由人們徹夜狂歡。蘇味道時期尚未有煙花,這首詩中的“火樹銀花”即指燦爛絢麗的燈光,風流倜儻的少年們紛紛游街,帶起的塵土隨馬而去,歌姬舞女艷若桃李,行走歡歌。
唐代元宵節期間的花燈規模有多大?《明皇雜錄》《歲華紀麗》等書中記載,唐玄宗在東都洛陽“結繒絲為燈樓三十間,高百十尺,垂以珠玉,微風一動,鏗然成聲,其燈為龍、鳳、虎、豹之狀”。除了皇帝本人,達官貴人們也紛紛斥以巨資打造各不相同的燈盞,觀燈活動讓都城“士女無不夜游,車馬塞路,有不躡地浮行數十步者”。唐玄宗“大酩五鳳樓下,命三百里縣令刺史率其聲樂來赴閥”,還讓這些聲樂歌舞隊比勝負,進行賞罰。
唐中宗李顯還曾帶著皇后與宮女微服出行,踏月賞燈,并讓“宮女數千人,衣羅綺,曳錦繡,耀珠翠,施香粉”,在燈輪下輕歌曼舞。《明皇雜錄》中記載,除了賞燈出游,街上還有山車旱船、尋橦走索、丸劍角抵、斗雞戲馬、拔河(牽鉤)等雜技表演。文人則獻踏歌詞,吟詩作賦,倍添雅興。
彼時元宵大規模的花燈,也與唐代佛教盛行有關。東漢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期,漢明帝就會在元宵節于宮廷、寺院中“燃燈表佛”,民間也倡導掛燈,后有點花燈紀念佛祖的儀式。
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宋代出現了專門的燈市,燈市從十五持續到十九,燈品也琳瑯滿目,如《東京夢華錄》里記載元宵節上有“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的龍燈,也有數百人抬著行走、高達數丈的“鰲山燈棚”,上面布置各種燈彩,燃燈萬盞,名“鵓鴿旋”。明清時期,元宵節的花燈式樣也一直在翻新,在明代繪畫《明憲宗宮中行樂圖》中就描繪了很多宮燈的樣式和其他習俗的場景。
《明憲宗行樂圖》之鰲燈
元宵節之所以這么吸引人,還不只是燈會。這一日,深藏閨閣的少女們也可上街游玩,在美好浪漫的氛圍中,可以得見鮮衣怒馬的英俊少年,可謂是中國的情人節。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中“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經典佳句“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都是描述了元宵節的夜晚,青年男女曖昧的愛慕氛圍。
隨著明清市民社會的發展,狂歡喜慶的習俗更盛,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各個地方也融入了不同的風俗,踩高蹺、猜燈謎、耍龍燈、舞獅子等等。小說《鏡花緣》里記載多九公在智佳國猜了一個出典于《孟子》、謎面為“萬國咸寧”的燈謎,謎底為“天下之民舉安”,可見元宵節還有祈求國泰民安的寓意。在民間,也有送花燈求子、走百病等帶有祈福性質的習俗出現。
編輯:楊嵐
關鍵詞:元宵節 古人 元宵 正月 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