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李文: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外交的變革與成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李文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產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外交理念領域取得的最為重大的創新性成果。
自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外交發生深刻變革并取得偉大成就。這40年間,中國同世界體系與秩序的關系,經歷了由對立者、挑戰者、革命者到跟進者、參與者、貢獻者的重大變化;中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總體布局;中國率先把建立伙伴關系確定為國家間交往的指導原則,為國與國交往開辟了新路徑;中國創造性地提出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為不確定性增多的世界指明了新方向。
從挑戰者到參與者的轉變
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主動成為國際體系與秩序的跟進者、參與者、貢獻者,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外交完成的一項重要的歷史性變革。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同時用“和平與發展”取代“戰爭與革命”作為時代主題,強調與國際體系的和平與合作方面,日益重視對國際組織與國際合作機制的參與、完善與創設,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為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穩定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中國對二戰后國際社會產生的重要經濟合作機制和金融機構予以高度重視并要求參與其中。上世紀80年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恢復中國的代表權,世界銀行執行董事會恢復了中國的合法席位。中國于1991年12月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此外,還加入了東亞合作組織(10+3)、G20等多個國際經濟組織與地區經濟組織。迄今,幾乎全部世界性和地區性的經濟組織與合作機制都有中國參加。中國也是國際規則的堅定支持者與執行者,改革開放40年來已加入幾乎所有政府間國際組織和400多項國際多邊條約,并在新的國際規則的制定方面獲得一定影響力與話語權。
近年來,中國還同有關國家共同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建立“中國東盟執法安全合作部長級對話”機制,創建“湄公河流域執法安全合作”機制,積極支持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推動建立“金磚國家峰會”。
而中國在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發起創辦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了絲路基金,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都是為世界經濟發展增加正能量的新合作機制。截至2018年8月,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中國與沿線國家已建設8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與沿線1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并實施了自由貿易協定。
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外交布局
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外交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
中國初步形成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中國外交高度重視與世界各國政府之間的關系,不斷加強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交流合作,推進人大、政協、軍隊、地方、人民團體等的對外交往,不同單位部門各有側重,相互配合,形成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對外工作大協同局面,使中國對外交往在不同層次都取得顯著成就。截至2018年8月,已與我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78個,其中改革開放(1978年)后新建交的國家有60多個,一些國家則由原來的敵對關系發展為友好關系。中國共產黨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的40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保持著經常性聯絡。
中國在形成立體化外交格局方面也取得歷史性突破。經貿往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交的一大亮點。截至2018年8月,中國已簽訂16個自貿區協定,涉及24個國家或地區。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旅游科學教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往來呈現迅猛發展態勢。2017年,中國入境外國游客人數4294 萬人次,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13051萬人次。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大關,達到60.84萬人,同年,共有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的各類外國留學人員48.92萬在31個省(區、市)的935所高等院校學習。
為國與國交往開辟新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開始用“伙伴關系模式”取代冷戰時期的“結盟模式”和“不結盟模式”,為世界范圍內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開辟出一條新的路徑。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使新中國選擇了與蘇聯結盟。上世紀80年代,伴隨中美蘇關系的變化及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確立了不結盟外交政策。1982年9月,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開幕詞中指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這一講話標志著中國結束了以結盟為目標的“一條線”外交政策。1984年5月29日,鄧小平在會見巴西總統菲格雷多時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這一講話,正式確立了不結盟的外交原則。不結盟為開展全方位外交和實行全面開放創造了條件。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明確提出要與世界其他大國建立不同層面的伙伴關系。1994年9月,中俄雙方都認為兩國關系已達到建設性伙伴關系的水平,1996年4月正式提升為“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1996年11月,中美雙方就合作伙伴關系達成共識,一年后發表了《中美聯合聲明》,決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此后,“伙伴外交”逐漸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大特色,對中國更好地維護和實現自身的國家利益,積極應對復雜的國際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2014年11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廣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目前,中國已同80多個國家和諸多地區組織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平等相待、互商互諒推動了中國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融入國際社會,廣泛地參與世界事務,參與國際體系。
為不確定增多的世界指明新的發展方向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時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此后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國內重要場合100多次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世界各國相互聯系、全球命運休戚與共的發展大勢,直面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現實難題,主張國際社會應摒棄你輸我贏的舊思維,強化合作共贏的時代精神,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各國抓住機遇共同發展、為解決世界向何處去等問題提供了全新選擇,為新形勢下全球化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新的歷史時期世界發展性質、特征和趨勢尤其是世界格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判斷、闡釋和預見,回答了“世界向何處去、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重大問題,是對世界各國人民推動和平與發展這一崇高事業所取得實踐經驗的科學概括和理論升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產生,標志著人類對自身歷史的把握、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對未來發展的探索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外交理念領域取得的最為重大的創新性成果。
2017年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一致通過“非洲發展新伙伴關系的社會層面”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隨后,從這年3月到11月,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和人權理事會決議以及聯大兩份相關安全決議,頻頻寫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表明這一理念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中國 外交 改革開放 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