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尋醫·問藥>營養膳食營養膳食

紅蕓豆:養生時代的新寵

2019年01月02日 10:45 |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分享到: 

如果你是一個聰明的養生者,就應該懂得如何搭配食物、均衡營養。早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飲食調養原則,同時也說明了五谷雜糧在飲食中的主導地位。“五谷”是指稻、麥、黍、稷、菽五種糧食作物。黍與稷在古代以黏性為區別(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本草綱目》),菽指豆類。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種主要食糧,一般統稱為糧食作物,或者稱為“五谷雜糧”,包括谷類(如水稻、小麥、玉米等),豆類(如大豆、蠶豆、豌豆、紅豆等),薯類(如紅薯、馬鈴薯)以及其他雜糧。“五谷”這一名詞的最早記錄見于《論語》。據記載,一次孔子帶著學生出門遠行,子路掉隊在后面,遇見一位用杖挑著竹筐的老農,問他:“你看見夫子了嗎?”老農說:“四肢不勞動,五谷分不清,誰是夫子?”李時珍也極為重視五谷雜糧的藥用價值,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谷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

“粗”食物提供“細”營養

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谷雜糧的概念在不斷演變著,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五谷雜糧的行列中,但都為人類的健康生活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紅蕓豆作為新時代雜糧代表,顆粒碩大、色澤鮮艷、蒸煮時有清香味,口感脆嫩有彈性,兼有營養藥用價值,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如今,人們普遍認識到,精米細面口感雖好,但營養價值卻大大下降。小麥加工成精白面去掉了多種營養物質,維生素、礦物質和氨基酸損失在40%以上。單一吃精制食品使人們普遍缺乏鐵、鋅、葉酸、尼克酸和B族維生素等,血糖升高、脂肪堆積,使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患病風險相應升高,肥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據中日友好醫院營養科主任石勱介紹,紅蕓豆是蕓豆的一種,我國主產區為山西,味甘、平,具有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等功用,是一種滋補食療佳品。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紅蕓豆蛋白質含量豐富,氨基酸種類齊全,含有人體所需八種必需氨基酸及兒童生長發育所需組氨酸,能為人體提供較全面的營養。另外其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利于防止便秘和結腸癌的產生,是物美價廉、老少皆宜的營養食物。

據石勱介紹,紅蕓豆中淀粉含量較低,且為直鏈淀粉,其消化吸收率相對較慢,能維持血糖相對恒定,是一種理想的減肥食物,可以有效配合減肥者的飲食治療。尤其含有豐富的“天然色素”花色苷,具有抗氧化活性,可清除體內氧化自由基,提高人體免疫力,抑制腫瘤生長、抗衰老。此外,隨著研究的深入,紅蕓豆中所含的抗營養因子,如單寧、胰蛋白酶抑制劑、生物類黃酮、植酸,對人體健康的價值是很大的,其也是抗氧化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抗菌消炎,改善體內微循環。現代研究表明,抗營養成分,如單寧,血糖生成指數低,抑制淀粉酶、麥芽糖酶活性,延緩血糖升高。現代減肥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阻斷劑就是從蕓豆中提取出來的。

吃紅蕓豆學問多

石勱指出,雖然紅蕓豆營養成分極其豐富,是一種理想的大眾食物,但不宜過量食用,成人每天50克即可。豆類所含的抗營養成分被腸道細菌發酵后易產氣,進而引起噯氣、腸鳴、腹脹、腹痛等癥狀,不易消化,腸胃功能較弱的老年兒童以及患有腸胃疾病的患者要少吃。如何將紅蕓豆吃得美味又科學,把營養功用發揮得淋漓盡致?石勱向大家推薦了幾種適合日常食用的紅蕓豆美食。

紅蕓豆粥

材料:蕓豆5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將紅蕓豆浸泡3小時,與大米放入高壓鍋中熬煮即可。

功效:紅蕓豆氨基酸含量豐富,但蛋氨酸含量相對較少,賴氨酸豐富,大米中蛋氨酸含量豐富。與大米共煮,合理搭配,營養全面。紅蕓豆中富含花色苷和皂苷,可降低關節局部炎性組織的含量,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對關節炎患者可起到消炎、緩解疼痛的功效,是關節炎患者的食療佳品。

紅蕓豆酸奶

材料:紅蕓豆適量,酸奶500毫升。

做法:紅蕓豆磨粉,炒熟,在自制酸奶中加入適量蕓豆粉,充分攪拌后即可食用。

功效:適宜于高脂血癥、冠心病、動脈硬化者食用。

紅蕓豆蜜餞

材料:紅蕓豆50克,蜂蜜適量。

做法:將紅蕓豆浸泡煮熟,加入蜂蜜,熬煮即可。

功效:僅僅將紅蕓豆做粥做飯,顯得略粗糙了一些,但是磨成面粉做成蜜餞點心,則細膩了很多。紅蕓豆的軟糯與蜂蜜的甜蜜搭配,可以讓原本就很營養的食物更增加一些豐潤的口感。

紅蕓豆掛面

材料:紅蕓豆100克,面粉200克。

做法:紅蕓豆磨粉,加入面粉中,和面制成面條。

功效:將紅蕓豆制成面條最適合老人和小兒食用。吃一點紅蕓豆面條,老年人可以用來減血脂、降血壓,小兒可以補充必需氨基酸。面條彈性十足,口感滑軟,制作簡單,是家庭日常必備主食。(董魯艷)

編輯:趙彥

關鍵詞:紅蕓豆 營養價值 養生時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