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長寧模式”:找準社區服務切入口
上海市在全國率先創新家庭醫生服務模式與全科醫生執業方式,而下一步將在全市推廣家庭醫生功能社區服務“長寧模式”。“長寧模式”有何特色?記者在上海市長寧區進行了實地探訪。
嶄新定位:
家庭醫生進樓宇
“中午休息,我們可能會選擇拔個火罐、做個艾灸。”林小姐笑著說。她在長寧區某商務樓宇上班,每天伏案,頸椎常感不適。經同事介紹,加入天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陶齊淵工作室微信咨詢群,立刻成為陶醫生的“粉絲”。
“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很少看到青壯年的身影。”長寧區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江萍坦言,“工作在社區的職業人群,是服務的盲區,走近他們不容易”。
長寧區功能社區眾多。“所謂功能社區,是指由企業、機關等相同工作環境人群構成的社群。”江萍介紹,這一特點賦予社區服務新定位。區衛生計生委提出“家庭醫生進樓宇”,全區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織醫務人員開展健康主題活動,服務職業人群。
天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率先找到了切入口。該中心主任畢芳芳介紹,他們不再以學科分類開展活動,而是以睡眠障礙、頸椎不適等常見癥狀分類。集聚一定人氣后,該中心和街道合作創建“白領醫小時”,建立固定的健康平臺。“我們以家庭醫生工作室為宣傳點,不久就有企業發出服務邀請。”
全新品牌:
“醫模塊”輕松對號入組
接收到“需求信號”,下一步要打造品牌,增加用戶黏度。“我們建立減壓助眠、胃腸調理等‘醫模塊’家庭醫生服務小組,讓白領輕松入組,選擇服務。”天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史生銘介紹,每個小組分別與二級、三級醫院對接。其中,減壓助眠小組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合作,胃腸調理小組對接上海市同仁醫院。
同時,中心開發“醫菜單”,包括咽喉炎調理套餐、瘦身消脂套餐、營養評估套餐等;推出“醫產品”,如潤喉貼、潤肺茶等。根據白領工作時間,家庭醫生在午休時與下班后提供服務,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建立聯絡群。
林小姐在微信群里獲得了連續服務。她的頸椎問題,陶齊淵通過雙向轉診通道幫她聯系好上海華東醫院骨科專家門診檢查。“白領一旦進群,幾乎不會離開。這種客戶黏性,來源于我們服務的有求必應。”陶齊淵自豪地說。
創新模式:
多點執業實現共贏
在滿足白領健康需求的同時,也要照顧家庭醫生的積極性。畢竟,很多服務在“8小時”以外開展,如何讓雙方同時獲益?長寧區衛生計生委主任葛敏介紹,長寧區衛生計生委與第三方健康服務平臺合作,為區域內家庭醫生提供“第二執業點”。
第三方平臺與社區協調,組成服務團隊。團隊中至少包括1名全科醫生、1名中醫醫師和1名護士。截至今年10月,長寧家庭醫生多點執業的醫務人員總數達88人,其中全科醫生40人、中醫醫師48人。
在天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百分百多點執業。在史生銘看來,這對家庭醫生是一種“倒逼”。“我們要求家庭醫生在保質保量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開展多點執業。同時,與第三方平臺一起對家庭醫生進行質控與考核,如果達不到標準,就會停診。”他說,“家庭醫生因此會主動思考服務品牌建設等問題”。
“這樣一種創新運作模式,方便企業建立醫療服務點,解決員工的健康管理難題。”某企業黨支部書記顧志煒說,已有駐點企業通過職工商業保險支付家庭醫生服務費用,這種全新支付方式若進一步推廣,家庭醫生服務將進入市場價值的良性循環。
在葛敏看來,“長寧模式”有助于實現共贏。“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做實做強家庭醫生服務,吸引各年齡段、各經濟層次的居民;家庭醫生要提升自我實力,鞏固自身‘粉絲團’,增加個人收入;居民要享受更便捷、優質的定制化醫療衛生服務。”她說,“家庭醫生多點執業,有望同時解決這些問題。”
編輯:趙彥
關鍵詞:長寧模式 社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