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地方“真金白銀”支持民企 10余省份設紓困基金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21日電 (謝藝觀)繼11月1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召開后,支持民營企業的政策在地方相繼落地。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已有十余個省份發布支持民營企業的政策,幫助民營企業降成本,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多地打出組合拳 為民營企業降成本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外部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給民營企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一些民營企業出現生產收縮、利潤下降、甚至停產等情況。
有民營企業家形容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如何降低民營企業經營成本,為企業減負,成為各地急需考慮的事情。
11月1日以來,廣東、江蘇、浙江等十余省份密集發布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為民營企業“排憂解難”,減負規模累計達萬億元。
如,廣東出臺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這份被稱為當地“民營經濟十條”的文件,涵蓋降低稅收、用地、用電、運輸、融資成本等10個方面,力圖降低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
江蘇則印發《進一步降低企業負擔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著力降低稅負、用工、用地、融資等成本,預計能為實體經濟企業降本減負約600億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布表示,“當前民營經濟從高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發生很大變化,企業需要做一些調整。這種調整需要成本,也會對企業運行造成影響。多地支持民營企業政策的發布,能很好地幫助應對融資難題,使企業順利運行。”
至少13省份設立紓困基金 解股權質押風險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尤其是上市民企的股權質押平倉事件不斷發生,民營企業股權質押的風險影響股票市場,引發波動。
記者梳理發現,多地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措施中,設立上市公司紓困基金的“身影”常常出現。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上海、廣東等至少13個省份設立了紓困基金,馳援上市企業。各地紓困基金規模基本在幾十億元至上百億元不等。
例如,北京設立的“股+債”支持方案,市、區和社會資金基金共同建立了總規模超過350億元的紓困“資金池”。
不僅如此,針對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北京融資擔保基金擴大到100億元,并設立70億元的再貼現額度專項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
“地方設立紓困基金,可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在不造成股權流失的情況下,保證公司穩定。”李布分析。
基于這一點,福建發布意見,設立總規模150億元的紓困基金和20億元的紓困專項債,用于幫助有股權質押平倉風險的民營企業,避免發生企業所有權轉移等問題。
山東也組建了總規模100億元的資本市場紓困基金,用于緩解上市公司股東流動性風險。
發展民營經濟:需深化改革 建長效機制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此前指出,目前民營企業的問題,單純靠市場力量自我矯正在短期內不易解決,需要政府部門對市場非理性行為進行適當引導。
近期多地出臺的各項措施,可以說彌補了市場調節弊端,有效降低民營企業成本,幫助民營企業度過階段性困難時期。
華寶證券的一份報告指出,解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還需要形成長效機制,通過監管手段來疏通融資“通道”,激活資本市場等。
在激發民營企業活力上,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認為,減稅降費包括增值稅降低稅率,在當前是一項優選的政策路徑。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日前明確,下一步,稅務部門將在進一步落實好已有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與有關部門一起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盡快提出體現更大規模、實質性、普惠性減稅降負要求的政策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說,除了減稅降費,還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財政體制改革,建立長效機制,發展民營經濟。同時要做好中央和地方事權和財力的劃分,不要盲目地行政干預,盲目地搞“一刀切”。
編輯:曾珂
關鍵詞:地方“真金白銀”支持民企 10余省份設紓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