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聚·焦點聚·焦點
讓人民在改革發展中更有獲得感——當前中國改革發展述評之三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 題:讓人民在改革發展中更有獲得感——當前中國改革發展述評之三
新華社記者齊中熙、王敏
游客在江蘇興化“水上森林”中乘船游覽(10月4日攝)。“十一”黃金周期間,國內游客超過7億人次,出境旅游約700萬人次,雙雙刷新了紀錄。新華社發(湯德宏 攝)
改革發展,民生是落腳點。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外部環境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民生改善隨著改革發展同步推進,但也難免有人在生活中感受到一些壓力。
該如何看待民生的獲得與變化?新起點上,如何回應民生新期待?
面對復雜局面,如何回應民生關切?
中國游客在瑞士因特拉肯的少女峰景區游覽(10月4日攝)。“十一”黃金周期間,國內游客超過7億人次,出境旅游約700萬人次,雙雙刷新了紀錄。 新華社記者徐金泉攝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國內游客超過7億人次,出境旅游約700萬人次,雙雙刷新了紀錄。
生活從溫飽到越來越富足,旅游是消費升級的重要表現。從2013年開始,我國已連續5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地位。
然而,面臨經濟增速趨緩和國內外復雜形勢,有人擔心,民生投入會不會減少,民生改善會不會止步?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事實上,今年以來,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引下,民生改善快步向前,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投入只增不減——
今年以來,各級財政部門在嚴控一般性支出基礎上,集中力量支持脫貧攻堅、教育、社保、醫療等重點領域。上半年,全國專項扶貧支出同比增長39.7%;教育支出同比增長6.9%;醫療衛生支出同比增長9.8%。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發窩鄉養馬場村新貌(7月12日攝)。近年來,當地政府和愛心企業幫扶養馬場村實施脫貧安居工程,讓傈僳族居民搬入設施功能齊全、寬敞漂亮的新居,讓山村更加宜居和美麗。 新華社記者楊宗友攝
底線筑牢筑實——
國慶前夕,鹽池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成為寧夏西海固地區9個貧困縣區中首個脫貧“摘帽”的縣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經過幾年努力,貧困人口減少6853萬,貧困縣摘帽100多個,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保障更加完善——
就業、醫療、養老、社保……樣樣涉及百姓根本利益,黨中央都放在突出位置。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六個穩”要求中,穩就業居于首位,一系列拓展就業空間、加強就業保障的政策措施相繼出臺;
7月1日起,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建立中央調劑基金,重點緩解少數困難省份的基金收支壓力,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繼免除多項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業務稅收之后,財政部、稅務總局明確對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對外投資免除增值稅等多項稅收……
廣東省人民醫院藥師遵照醫囑核對抗癌藥物(7月19日攝)。5月1日起,包括抗癌藥在內的28項藥品的進口關稅降為零,已有多種抗癌藥進入醫保目錄。 新華社發
紅利不斷釋放——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6.6%,基本與經濟增長同速。同時,各種減稅降費改革也為百姓“卸下擔子”。
5月1日起,包括抗癌藥在內的28項藥品的進口關稅降為零,已有多種抗癌藥進入醫保目錄。
10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統一提高到5000元/月,將給中低收入者帶來更多減稅紅利,月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納稅人稅負可降低約49%。
“放管服”改革繼續深化,市場主體在松綁除障中釋放活力,百姓在除煩苛之弊后收獲便利……
面對生活的壓力,如何緩解民生焦慮?
在浙江省諸暨市陶朱街道西湖村,一名代辦員(右)上門指導村民樓明德夫婦使用手機交納有線電視費(6月5日攝)。2018年1月,陶朱街道招錄25名大學畢業生擔任社區專職代辦員,幫助村民辦理諸暨市48項“一證通辦”村級業務和街道12項民生業務。新華社發(徐德文 攝)
生活成本會不會更高?教育、醫療、養老有沒有保障?食品安全能不能放心……
以上焦慮,既是民生能不能進一步提升的真實體現,也是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能不能成功應對的期盼。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一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經濟業態和企業面臨轉型甚至淘汰。同時,世界經濟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不可避免地給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國經濟帶來一定影響。民生保障的確面臨新挑戰。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既要正視成長的“煩惱”,更要保持發展的定力——
面對穩中有變的環境,識大局,明大勢,保持定力,才不會迷失方向。
中央政治局會議準確研判形勢,提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為未來經濟工作指明重心和方向,也為民生保障提出了明確要求。
破除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障礙,出臺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放管服”改革再提速……穩預期、提信心的改革舉措正不斷發力。
在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富源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入戶為村民檢查身體(8月15日攝)。 新華社發(賈海寧 攝)
既要直面前行的阻力,更要看到應對復雜形勢的實力——
上半年GDP增長6.8%,連續12個季度穩定運行在中高速區間;1至8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各類市場主體超過1億戶,新增市場主體活躍度保持在70%左右。
“當前經濟穩中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為應對外部挑戰提供了良好基礎。”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認為,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家底”也為我們應對變化積蓄了實力。
既要看到民生短板,更要認清發展的潛力——
民生新起點,百姓期盼有更清新的空氣、更美的環境,需要社會的公平正義,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斷提升,改革發展理念也在深刻變化。在社會全方位發展的今天,更需要補足民生領域短板。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說,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將著力促進消費優化升級、釋放潛力,著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民生和公共服務短板、農業和生態環保短板。
面對人民新期盼,如何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
陜西省寧陜縣新世紀職業培訓學校的月嫂培訓老師(左)在為學員做示范(7月13日攝)。近年來,寧陜縣結合市場需求,開設“就業技能培訓班”,免費為轄區內貧困戶、下崗失業人員等婦女群體提供家政、電商、烹飪等技能培訓,并就近推薦就業。 新華社記者張博文攝
民生新期盼,發展新目標,改革新指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我們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滿意的事情抓起。
堅持問題導向,解決民生痛點難點。
8月下旬到9月中旬,國務院先后派出39路督查組,分赴全國各省區市、中央各部門進行實地督查。
火車站打車難有沒有緩解、網絡提速降費落實得如何、公路亂收費是否有所遏制……督查組瞄準的都是群眾和企業反映強烈的民生痛點難點。
工人在河北省巨鹿縣小呂寨鎮西大韓村“就業扶貧車間”內加工服裝(9月11日攝)。 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從小事入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有關部門正陸續拿出切實措施積極回應。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打贏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扶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明確到2020年促進100萬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帶動300萬貧困人口脫貧。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標準、安全和服務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開放共享機制。
沒有高質量發展,民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4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充分證明,要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持續改善民生有機統一起來,確保發展前進一步、民生改善就跟進一步。
今年以來,“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深化,減稅降費措施落到實處,擴大開放持續發力……一系列改革發展舉措為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持續做大“蛋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未來三年,還有30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中央財政將新增2140億元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一定要打贏扶貧攻堅戰,這是初心之戰。”山西省扶貧辦主任劉志杰說,這是在補短板,既補足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的差距,更補足后富和先富之間的差距,從而帶領人民實現共同富裕,這就是黨一以貫之的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秋日的大地,一派豐收的景象。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改革決心,增強發展信心,民生這張答卷一定會越來越精彩。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民生 改革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