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營銷成主業、機構良莠不齊 體檢行業該“體檢”了
營銷成了主業,體檢機構良莠不齊
體檢行業是為民眾把脈健康的行業,從業者在謀求行業健康發展的同時,更要關照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和訴求,用貨真價實的體驗為消費者的健康加分、護航。
據近日《解放日報》報道,近年來,國內體檢市場參與主體眾多,資本紛紛進入。然而,資本進駐下的一些民營體檢機構,營銷成了主業,體檢機構良莠不齊,體檢質量大打折扣。一系列“有病的沒檢查出來,沒病的檢查出一堆病”案例,引來媒體關于“體檢行業該‘體檢’了”的呼聲——體檢行業要讓自己先健康起來。
近年來,我國體檢行業發展迅速,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體檢人數增長到4.56億人次;保守估計2021年中國體檢行業市場規模或可達2400億元。在傳統的公立醫院體檢之外,民營機構體檢的發展頗為迅猛,占全國市場份額約10%。
“蘿卜快了不洗泥”,行業的蓬勃發展難免存在“生長痛”的問題。特別是與資本“結親”的民營體檢機構,更是在成長中飽受非議。從唾液測DNA、無創體檢、“一滴血檢測”,到“量子醫學”、各種腫瘤篩查基因檢測,花樣迭出的體檢項目往往噱頭大于實際效用;有的體檢結果不準確、人員不具備從業資格、診療活動超出登記范圍;有的存在過度體檢、體檢走過場、價格套餐“忽悠”問題;還有的極力壓縮成本,使用廉價試劑、購買二手設備等現象。
體檢行業在發展中偏離呵護百姓健康的初心,既有長期以來資本過度擴張,一味追求“走量貪大圈地”的發展模式的問題,也有行業標準不夠完善的問題,更與監管力度不夠大、違規者沒有受到與違規行為相匹配的懲戒有關。
作為知識密集型行業,體檢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很高,這一定程度上限制著體檢機構的擴張之路。但若體檢行業受資本裹挾,以“跑馬圈地”為“藍圖”,力氣只用在市場營銷上,而忽視了服務與研發,這樣的企業發展前景令人堪憂。以某民營體檢巨頭為例,據其2017年報顯示,銷售額增長近60%,達14.88億元,而研發投入只有不到400萬元,占營收比例僅為0.06%。
體檢行業是為民眾把脈健康的行業,肩上擔著的是千千萬萬人的健康。相關從業者應當積極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在謀求行業健康發展的同時,更要關照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和訴求,用貨真價實的體驗為消費者的健康加分、護航,而不能讓消費者花錢體檢,最后卻變成走過場的無用功。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求“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作為健康管理的“前哨”,體檢行業必須讓自身先健康起來,有關部門也應重拳治理行業亂象。
進一步說,諸如民營醫院、專科診療機構以及部分醫療器械行業等,均存在民間資本注入使得行業發展充滿活力,但標準缺位、管理乏力的問題。加強對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引導與管理,是不容小視的問題。
今年6月,國家衛健委公布的《健康體檢中心基本標準(試行)》指出,健康體檢中心應建立健康體檢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人員崗位職責。這些都為助力體檢行業發展加上了硬杠杠,期待制度和監管的改善能讓行業發展盡快去蕪存菁。
體檢行業是朝陽產業,借助資本力量,堅守為百姓健康護航的初心,一手好牌才能打得精彩。
編輯:趙彥
關鍵詞:體檢機構 體檢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