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文化惠民,靠“送”更要靠“種”
石羚:近日,以“人人參與文化節、人人享受文化節”為特色的第十五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落下帷幕,從農牧民文藝匯演,到詩歌朗誦會,從非遺邀請展,到微視頻大賽,30多項活動為初秋的草原增添了色彩。以草原文化節為代表,一張張地域文化名片,讓草原之美魅力盡顯。
李振南:一座蒙古包,一件蒙古袍,一把馬頭琴,一段安代舞……草原之美,不僅在于風光,更在于獨特厚重的草原文化。近年來,內蒙古致力于從文化大區邁向文化強區。草原文化節、昭君文化節,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西部民歌大賽等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為文化精品遴選、展示、傳播提供平臺,也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僅草原文化節每年就讓10多萬群眾直接受益,影響力輻射全區乃至全國。藝術盛會,點亮了文化惠民的光影;而群眾參與,才是文化惠民的本色。
石羚:如果說草原文化節等大平臺是文藝惠民的主動脈,那么扎根基層的文化站、街頭巷尾的借書點等小平臺則像毛細血管,把文化食糧送到了社區村鎮。正如踏遍草原、戈壁,趕著勒勒車把文藝送到農牧民身邊的烏蘭牧騎小分隊,歌聲已飄蕩了60余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烏蘭牧騎隊員的回信中說,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接地氣、有“土味”,才能讓更多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李振南:是的。烏蘭牧騎隊員演出時是演員,演出結束就和農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文藝與生產生活融為一體,創作靈感源源不斷。這樣的小平臺,其優勢正在于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近年來,內蒙古不斷完善群眾文藝扶持機制,鼓勵扶持“文化大院”“文化戶”及各種民營劇團,讓群眾不光有機會享受專業院團送來的“大餐”,更能隨時嘗到原汁原味的“小菜”。
文化惠民,搭好了臺,還得唱好戲。要讓好戲常演不衰,不能光靠“送”,更要靠“種”?!八臀幕睜I造出濃郁的氛圍,而“種文化”才能激活心中的種子。無論是發展文化培訓基地,還是組織廣場舞、詩朗誦比賽,讓群眾在基層文化活動中唱主角,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這樣,文化惠民和民惠文化才能相得益彰,共同匯聚起汩汩流淌的文化之流。
石羚:的確,“大餐”和“小菜”都不好做。我們時??吹?,一些地方舉辦文化活動片面追求大規模、大場面,而一些民間小舞臺也存在照搬照抄、尷尬表演的情況,結果都應者寥寥。有人說,如今人們口味越來越刁了,文化產品也越來越難做了。面對中老年與青少年、農民與牧民等不同群體,文化惠民如果不堅持分眾化、差異化的方向,就會失去受眾。
李振南:的確,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不等于文化產品同質化。畢竟,一場電影滿足全村老小、一種潮流帶動全城男女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如今,選擇多了,需求自然就多樣了,建什么設施、演什么節目、搞什么講座,都要尊重受眾需求。很多地方開始把文化惠民的“遙控器”交到群眾手中,提供更多“頻道”,建立起“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動式、菜單式服務,讓“文化下鄉”叫好又叫座。
本屆草原文化節特意安排了兒童劇、地方小戲、校園歌手大賽等活動,各自擁有了大批粉絲。類似的大平臺依托資金、人才優勢,可以走“大而全”的路子擴大影響力;但小平臺還得在“小而精”的方向上勤懇耕耘,發揮貼近群眾的優勢,挖掘地域特色,讓“一畝三分地”聚攏人氣。大平臺輻射引領,小平臺覆蓋基層,必將涌現出更多受群眾歡迎的特色文化產品。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30日 05 版)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文化 惠民 草原 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