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牢記保障人民用藥安全那份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總書記眼中的“小康”,不僅要看經濟總量,還要看老百姓的生活質量,而解決“三農”問題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今天,我們信步在廣東的鄉鎮村居,眼前,零售藥店星羅棋布,連鎖業態延伸到了基層,構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人民群眾日常用藥便利、安全、放心,“用藥難”問題基本成為歷史。
曾幾何時,盡管城鎮“藥店多過米鋪”現象已備受爭議,但在農村地區,直至本世紀初,醫藥市場秩序不規范,農民群眾居家購藥難、用藥安全無保障等問題仍然突出。2000年,廣東省藥品監管局組建。2001年,全省藥監系統實施省以下垂直管理體制改革,廣東藥監人滿懷創業豪情,一手抓整治和規范藥品市場流通秩序,一手抓農村藥品監管網、供應網建設(農村“兩網”建設),大力加強藥品流通監管,逐步規范醫藥市場秩序,促進農村基層藥品供應網絡發展,讓人民群眾能真切感受到黨和國家改革藥品監管體制、強化藥品安全監管所帶來的實惠,在藥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回想當年,藥監部門剛剛組建,大家對藥監工作宗旨和職能定位尚未形成十分清晰而統一的認識,普遍感到涉藥監督執法是應有之義,但對藥監部門是否該主動促進農村藥品供應網絡發展卻頗有爭論。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藥監人沒有等待觀望。他們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摘掉“貧困縣”帽子的肇慶市廣寧縣農村進行調研時發現了一個令人驚喜的現象:該縣僅南街、橫山兩鎮就開辦了14家村級藥店,其中一家“羅鍋藥店”已開辦80年,生意仍不錯;在白坎村,村民已習慣在村衛生站看病后到村里的藥店拿藥;2003年新開辦的“洞庭藥店”“便民藥店”營業當年就能賺到錢。敏銳的廣東藥監人由此認識到,農民用藥需求不斷增長,農村藥品市場客觀存在,農村藥店可以生存和發展,農村藥品供應網絡可以培育和完善,農村藥品監管是藥監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階段性重大工作任務。為保障農民群眾用藥安全便捷,廣東省藥監局決定把農村藥品“兩網”建設作為當時工作重中之重抓緊推進。
2003年10月23日,廣東省局在廣寧縣召開全省農村藥品“兩網”建設現場會,全面總結前期工作,正式推出肇慶市農村藥品“兩網”建設基本經驗和“廣寧模式”,要求各地認真學習,從本地實際出發,決定農村藥品“兩網”建設形式,將全省農村藥品“兩網”建設加快推向健康有序、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號角一經吹響,全省積極行動。當時起步較早的湛江、陽江、韶關等地市在鋪開基層藥監信息員隊伍和村級供藥網點建設的基礎上,提質增效,著力把工作做實;高要縣藥監人見賢思齊,在會后短短半個月內行程4000余公里,跑遍全縣200余個行政村,宣傳藥品打假和開辦村級藥店有關政策;陽江市藥監局將全市藥監系統全體干部分成19個組,對全市48個鎮711個村的1921間藥店、衛生站實行掛鉤幫扶,鼓勵其與已通過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藥品GSP認證)、信譽好的藥批企業簽訂配送合同;就連經濟強市東莞也把盡快解決全市77個相對貧困的行政村農民用藥困難問題列為頭等急事,力爭在當年內見到實效。
廣東農村藥品“兩網”建設生機勃勃,“廣寧模式”帶動作用突出,吸引了《中國醫藥報》社的關注:2003年底,報社派記者赴廣東,深入肇慶、廣寧等地采訪,撰寫出《典型引路 不拘一格——廣東省農村藥品“兩網”建設生機勃勃》和《風景這邊獨好——廣東省肇慶市村級藥店發展調查》兩篇報道,在頭版刊發,引起全國藥監系統的廣泛關注。
15年彈指一揮間。2018年,新組建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及各級藥監人承擔起了新的使命。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回望過往的崢嶸歲月,我們時刻提醒自己,前行路上,時刻毋忘保障人民用藥安全那份初心。
(作者系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辦公室主任)
編輯:趙彥
關鍵詞:人民用藥安全 三農問題 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