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山寨電視機產業鏈該斬斷了
擺在地方監管者面前的任務,除了嚴密監管鏈條,更要考慮如何讓經濟模式實現轉型,從山寨經濟過渡到陽光下。
電商平臺上,“小米視聽”、“王牌佳品”、“康佳4K”等眾多電視機產品的介紹頁面并無“大石”二字,然而,這條位于廣州市南部的街道與這些產品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電商平臺上的山寨電視機,大多都能追溯到這里的小作坊。
大石街的“山寨電視”產業鏈已興盛多年。不僅擁有從拆解、維修、回收、重裝、貼牌等全套電視機“生產”流水線,甚至生產的山寨產品還能緊隨品牌企業產品的升級而一同更迭。最高峰時的產量,已于幾家正規品牌電視機企業的產量相當。用當地生產工人的話說,“整個大石都是靠電視機活的”,并非夸張。
山寨電視機,迎合了城鄉接合部的市場需求,劣質卻足夠廉價,與正規電視產品形成了一種“差異化競爭”——這其實也幾乎是所有山寨產品崛起的最大奧秘所在。可需求歸需求,無論是從企業注冊資質,還是從知識產權保護角度,這些寄居在城中村的電視生產作坊,都注定是“地下化”的存在,與法律底線相抵牾。
所以,談到山寨產業,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是,它們的野蠻生長,與監管的高容忍度和知識產權保護的低水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次報道中所披露的兩個細節也頗能說明問題:彎曲狹窄的巷道為作坊提供庇護,就算有執法人員前來檢查,只要拉上卷簾門便萬事大吉;電視產品必須要通過強制性產品認證方能上市銷售,然而,這些生產“三無”產品的山寨企業始終有“過墻梯”,“這里會有專門的機構幫你搞定認證——只要交錢,他們就會指導你準備材料、準備待驗樣品”。
由此可以說,一邊瞄準了中下層的消費市場,一邊監管寬松,是大石電視這樣的山寨產業鏈,得以興盛的關鍵因素。不過,在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類似的作坊式山寨產業,已經越來越顯示其違和,是時候走向終結了。
一方面,無論是大環境下產業轉型的推進,還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山寨產業鏈原本所享有的監管“豁免”空間,勢必越來越小,山寨經濟已經沒有理由繼續被放縱。
另一方面,在市場角度,留給山寨經濟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就以電視產業為例,2017年,全國彩電銷售市場遭遇“滑鐵盧”,銷量同比下降6.6%,電視整機企業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山寨企業原本所依仗的“差價”空間也同步收緊。而在消費升級的大勢之下,山寨產品的市場需求,本身也在走下坡路。此前在珠三角地區同樣紅紅火火的山寨手機產業,近年出現明顯萎縮,就是前車之鑒。
一定程度上而言,大石的山寨電視產業,正是不少地方過去十多年山寨經濟的一個縮影。但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力,擺在地方監管者面前的任務,不僅是要按照法律法規嚴格織密監管鏈條,更要著手應對,一個長期依賴于山寨經濟的地方,應如何順利轉型,如何過渡到陽光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山寨 電視機 產品 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