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第十四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活動綜述
記者 包松婭
又是一年仲夏,又是一番“相聚”。
7月29日至8月2日,由民盟中央、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臺灣大學共同主辦,青海大學承辦的第十四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活動在青海舉行。從地圖上看,中國的東南來到西北青海,似乎路途遙遠,假如有一座“連心橋”連接彼此,那這橋一定是連續舉辦14年的聯誼活動。
14年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活動”吸引的大學校長們越來越多,從十幾位,到二十幾位,再到今年的30位。這一路,有的大學校長已經換了“幾任”,不變的卻仍是這友誼長青的“約定”。更重要的是,14年來,在“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活動”的平臺上,校長們從相識相知再到惺惺相惜,從分享理念交流經驗到共享平臺務實合作,使得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之間以“高等教育”為端點,不斷拓展合作實踐領域,增進攜手發展共識,恰似一曲精彩悠長的“四手聯彈”。
■校長論壇:
為“高等教育”盡抒情懷
大學,從產生到現在已有上千年歷史。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著人類的文明進步。不同歷史時期,高等教育者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大學之道的探尋,近現代以來面對復雜的內外環境更是如此。
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活動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匯集了大陸、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頂尖大學的“明星”校長。而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活動最大的魅力之一,莫過于擁有著共同身份不同地域的大學校長們,能夠在聯誼活動中拋開繁雜事務,在親切、熱絡、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溝通。
用臺灣大學代理校長郭大維的話說,之前在學術交流上,就算是臺灣的大學之間也沒有這么緊密過,與大陸和香港澳門的務實交流更少,何況還是這樣“家庭式”的聯誼活動,感受非常獨特而受益匪淺。
正因著對這份相聚的珍惜,在聯誼活動的重要部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論壇上,校長們提前精心準備,就一年來各地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和問題暢所欲言,相互啟發相互借鑒。
此次論壇的主題為“大學發展戰略”。
經過論壇多次對大學發展“戰術”的探討,此次視角轉向“戰略”,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是這樣理解的,“現在大學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面臨的競爭日益加強,在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大學當前一個最大的戰略共同點就是,全球性發展。”邱勇認為,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大學當前都處于同一個起跑線,我們理應抓住這個機會,超越大學排行榜上既有的成就模式,制定更加長遠的戰略部規劃,迎接來自國內外大學的競爭。
在對大學發展戰略的自由討論中,很多校長都認同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的觀點,大學與未來的發展變化一定是朝著“開放”與“創新”兩方面,而面向未來的大學戰略規劃一定要抓住最好的發展時期,做好理念與實踐的結合,確保戰略的有效執行。
其實各個大學創建以及發展的背景不同,校長們對部分問題的觀點有時也不盡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平臺上,已經是老朋友的他們向來直抒胸臆,拿出來共同探討,甚至經常把熱烈的討論延續到聯誼活動的每一個角落。
這不,針對社會對大學發展“創新”的要求,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提出,創新是當前時代需求的呼喚,但要把創新作為大學長期發展的唯一目標或許也是不可取的,未來人才培育要花更多資源做的是通識教育。“一直有觀點認為未來很多人的崗位會被機器取代,不可否認隨著技術的進步,當前著重教授技術的學科一定是先被機器取代的,文化藝術創作和哲學思考等則沒有那么容易,這就是我要說的,大學在分化培養人才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加強學生的人文藝術素質和修養。”
臺灣義守大學校長陳振遠對此深有同感,他說,很多人說大學里學的東西畢業后不能學以致用,但是大學不是職業教育學校不能急功近利,大學教育不是為了學生畢業后好找工作。作為發展戰略,我們培養的是未來30年能解決社會各種問題的人,這樣的人應該有思辨能力、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自我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傳遞知識。
針對這個話題,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認為,面向21世紀的通識教育,將更加追求互聯互通、更加呼喚多元知識的構建、深層次學習能力,因此全人教育、終身教育將引領世界高等教育的變革。
此外,參加聯誼活動的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大學,基本都是公認的頂尖大學,一般意義上,大家都認為這些大學在各種門類的“大學排名”問題上,似乎沒有什么可糾結的。
然而實際上,“大學排名”問題在自由討論中竟形成了一個小高潮。
排名能說明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講過,自己一個朋友是宇航員,經常跟他描繪從太空看地球的情景。“千萬不要局限在執著于排名,校長們也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地球看世界,大學教育要真正去做一些對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類文明進步有幫助的事情。”
換句話說,評判一個學校好不好不是看發表了多少核心期刊的論文,引進了多少人才,而是看它培養出的學生是怎樣的,以及做出了什么貢獻。
“關于大學排名的問題,近年來確實讓很多大學迷失了。”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曾志朗坦言兩岸和奧港地區大學基本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但他同樣非常開心,大家在這次討論中能把這個問題拋出來進行討論,并且開始顯現一種共識,那就是更多的學校開始呼吁以社會貢獻以及影響力來衡量學校發展,而非某種排名。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
論壇上達成共識的部分,校長們呼吁,借助聯誼活動的平臺,聯合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的力量,針對某些共同關心的重要議題,組建合作團隊,進行持續研究,希望能對中國高等教育中的一些共性問題的解決貢獻力量。
各個大學之間既有共識又有合作,這也恰是聯誼活動的另一個魅力。共識是共同的思想基礎,合作則是通過深入實踐去把這些共識落到助推高等教育的點點滴滴。可以說,共識催生合作,而合作又加深了共識。
14年里,參加聯誼活動的大學之間通過活動平臺推動形成的務實合作不勝枚舉,《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聯合培養高端人才合作意向書》項目已經成為各地大學間的具體實踐活動,共同簽署的《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關于合作推動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備忘錄》,其中關于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合作研究也已開展……與此同時,有些合作逐步從校際之間拓展到地域之間,為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各項事業的融合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校長們一行在青海大學重點實驗室考察。
■考察:
越了解越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如果說,校長論壇是聯誼活動的重要一環,那么讓整個活動最終形成完美閉環的,是穿插其中的考察活動。
這么多年,聯誼活動一直沿襲著每年更換舉辦地,并且由地方大學承辦的“規則”。在大學校長論壇之外,因為豐富多彩的考察活動,校長們每到一地都能深入了解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文化傳承等各方面真實情況。“如果僅僅是一個校長論壇,那聯誼活動也會失去不少亮點。教育把校長們緊緊連在一起,但除了教育,在聯誼活動中能讓校長們更廣泛深入地觸摸到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內核在各地的發展實踐中呈現的生命力,這則是活動的更大吸引力。”民盟中央參政議政部部長范芳表示。
此次聯誼活動選在了青海,由青海大學承辦。原以為青藏高原的海拔,對校長們是一種挑戰,會不會因此“絆住”校長們的腳?結果校長們抵達的那一天,有的乘飛機,有的坐火車,30位校長如約而至,僅其中來自臺灣地區的大學校長就有17位。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共融,多文化共存,多宗教共生的地方。盡管地處西部,受自然條件所限,經濟發展不如東南沿海般迅猛,但歷史文化內涵深厚,一直以來通過保護生態、打造文化旅游等產業帶動,在中國地域發展的版圖上也頗具特色。
“我從來沒有想過會來到中國西部這樣的高原城市,這一趟考察把小時候在課本上學的歷史和地理知識都還原回來了。”臺灣新竹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是聯誼活動的“老熟人”,走在青海湖邊和塔爾寺里,他還是感動不已,從今以后青藏高原對我而言不再是一個海拔的概念,文成公主和宗喀巴大師在時間長河里擔任什么角色,起到怎樣的作用,也都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找到他們的位置,相信青海之行一定會成為長久的記憶。
臺灣東華大學校長趙涵捷去年有事實在脫不開身,今年說什么也要來青海,在藏醫藥文化博物館流連忘返時,他的手機不停地響起,“都是工作上的事情,在青海難得有這樣的一段難忘時光,能靜下心來欣賞不同的歷史文化精粹。”趙涵捷笑言,我甚至跟夫人商量,要不要待在青海不回去了。
同樣第一次來青海的臺灣中原大學校長張光正,其實當校長以后已經來過大陸200多趟。與其他臺灣校長不同,張光正也是其中唯一出生在大陸的臺灣校長。
據張光正回憶,他的父親抗戰前在河南擔任了7年建設廳長,到臺灣后一位美籍傳教士與他的父親合作辦了一所大學,因為父親非常懷念在河南的那段時間,所以為新建大學取名“中原大學”。
“我心里有很多話要說,我的哥哥也是中科院院士,也在西北地區做水土保持工作,跟這里的許多校長都相熟,我們全家都非常以他為榮。同時臺灣中原大學現有陸生1000多名,與大陸100多個高校是姐妹校。”張光正感慨道,自己非常榮幸和開心有這樣的機會來參加這個活動,我人生中最大的盼望,就是希望兩岸關系能越來越好,惠及兩岸各領域更多群眾,學術交流方面也能實現自由的交往,我衷心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帶著這樣共同的盼望,一些校長在聯誼活動結束時,并沒有第一時間離開。他們選擇繼續向巴顏喀拉山挺進,去更多地感受祖國這片不同的土地,去關聯內心更多的情感和愛。
■落地:
合作共識助推發展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
作為此次聯誼活動的承辦方,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已經來到青海五年。在他的印象里,這是青海承接的為數不多的如此規模的聯誼活動。
“在這樣的活動中,校長們了解了西部地方大學的模樣。作為地方大學我們則收獲了更多的幫助和關懷。”王光謙透露,很多校長已經跟他在談如何通過合作相互促進,并最終或將在醫學和經濟管理上確定了交流合作項目。
國家民族的發展,青年是關鍵。大學是有理想有情懷的年輕人聚集的地方,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交流互通的當下和未來,離不開一代一代的年輕人。
臺灣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坦言,兩岸青年在學習期間進行正向的相互交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去過東部,再來到西部,對中國取得當前發展成就的不容易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我會特別鼓勵臺灣的年輕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真的要來看看這片不同的山水和不同的人文,你會有新的想法,也一定會有更多的思考。”
值得欣慰的是,在聯誼活動結束之際,校長們就青年交流問題一呼而應,最終臺灣義守大學、臺灣東華大學以及臺灣新竹交通大學一共為青海大學提供了18個全額獎學金的交換生名額。
其實在這一屆的聯誼活動中,由于新老交替以及工作變動等原因,“老校長”們已經越來越少,但“新面孔”不僅沒有“斷檔”,反而越來越多。從2005年第一屆聯誼活動舉辦開始,創始人之一民盟中央原主席蔣樹聲,到民盟中央原主席張寶文,再到現在“接棒”的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有一句名言常常掛在嘴邊,“校長們的任期有限,但友誼長青”。
可以說,校長們的“不斷檔”,聯誼活動的“不間斷”,無不是對“友誼長青”的致敬。
曾志朗是聯誼活動當之無愧的“元老”之一,南京大學前校長陳駿雖卸下了“校長”身份,但都還是聯誼活動的老朋友和好朋友,眼看著聯誼活動越辦越好,不僅得到校長們的廣泛認可,還呈現出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二人在此次聯誼活動中都頗為欣慰地萌生出退意,“我已經是聯誼活動的‘老人’了,有很多的衷心想要訴說,這不僅是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更難得是有這樣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和朋友,大家在一起不用說很多話就能相互理解,這種跨越千山萬水的融洽和舒心來自同樣的血脈連接,因此我想把機會讓給更多的校長去感受這種真誠。”年紀漸漸有些長了的曾志朗,頭發花白卻身姿矍鑠,面對朋友們挽留,他同樣也有不舍,“只要有機會,我一定還來。”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副主席張道宏用陜西方言深情地與校長們依依惜別,盡管很多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的校長并不一定聽得明白,但這絲毫不影響感情的傳達,大家惜別中又在期待來年的相聚。這就是好朋友和老朋友。好朋友是兩個人見了面有說不完的話,老朋友是我坐在你的身邊,不說話也有默契,沒有絲毫的不自然和壓力。
有聚有散,時間須臾而過,無論身在何地,心卻始終一處。
縱觀當前,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活動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形式,在交流交往活動中別具一格又獨樹一幟。一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的陳駿校長說過,一個同時受到各地校長們歡迎的好的平臺,一定是順應了大陸、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交流合作融合發展的共同需求。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聯誼活動放到更長的歷史洪流中,會越發體會到這個活動意義的重大。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大學 校長 港澳 聯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