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古人納涼解暑妙招 領略令人驚嘆的智慧

2018年06月11日 15:23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心靜自然涼

先秦時,人們總結出了一套辦法,《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是這樣說的:“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顯然,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動輒生氣發怒。“內經”這句話,也是后人過夏天的一大行為準則,通俗說來,就是“心靜自然涼”。

“心靜自然涼”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唐代文學家柳宗元便直言做不到。他在被貶到湖南永州時,夏夜酷熱難忍,無法入眠,半夜索性起來登樓納涼,曾寫下《夏夜苦熱登西樓》詩:“諒非姑射子,靜勝安能希。”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靜戰勝炎熱,實在毫無希望。 不過,如此挑戰,北宋書法家蔡襄竟然做到了。蔡襄在手札《暑熱帖》中寫道:“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幾何?欲托一觀,賣者要百五十千。”

蔡襄(北宋)《暑熱帖》 行書 紙本23×29.2cm

蔡襄(北宋)《暑熱帖》 行書 紙本23×29.2cm

從手札的內容可以看出,蔡襄頗通情理,“暑熱,不及通謁”,不去人家拜望,省得招人煩。炎炎夏日,通情達理的他也不免抱怨,感喟“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但最終上升到人生哲學的高度,“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唯有喝點清茶,稍帶送友人精茶數片,可解暑熱,感受些人生情趣。亦可謂心靜自然涼,由此可見,心態改變狀態。

馬愈(明)《暑氣帖》 行書 紙本23.7cm×38cm

馬愈(明)《暑氣帖》 行書 紙本23.7cm×38cm

明代書畫家馬愈不僅心態好,還很會擇時選地,他曾書《暑氣帖》邀請朋友醫相先生來訪敘舊:“暑氣初平,頗有涼思。十一日敬潔一觴,敢請移玉過寒舍話舊片時,惟不外是荷。署款:馬愈奉醫相杜先生閣下。”其大意不難理解。由此大家也可獲避暑之法:若想暑氣消退,只待傍晚時分稍見涼意,便邀朋友來相聚話舊。暑氣初平,心情舒爽,屆時備上酒菜,三兩知己對坐小酌,共話文章,暢敘友情,那是何等快活。

依靠調整心態解暑的效果實在因人而異,為了適應炎熱,古代民間首先提出了“納涼”概念。

馬麟(南宋)《靜聽松風圖》 絹本設色226.6×110.3cm

馬麟(南宋)《靜聽松風圖》 絹本設色226.6×110.3cm

“納涼”,又叫“乘涼”。如何納涼?不同時代有不同選擇,但蔽日遮陽,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以降低體表溫度是最普遍的方法。如唐代,人們喜歡搭涼棚以避暑。盡管涼棚并不是唐代的發明,早已有之,但長安人在用涼棚避暑上更有創意。明高濂《四時幽賞錄》記載了不少古人的“夏時逸事”,“避暑涼棚”說的就是當時京城人的納涼現象:“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

燕文貴(北宋)《納涼觀瀑圖》 絹本設色23.7×24.8cm

燕文貴(北宋)《納涼觀瀑圖》 絹本設色23.7×24.8cm

“避暑會”,有點像現代的戶外“納涼晚會”,到宋代依然很流行。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是月巷陌雜賣”條,北宋“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但“避暑會”應該是古代“有錢人”的納涼方式,民間則大多是在樹下搭個簡單的涼棚,或到洞穴等陰涼、低溫處避暑。俗話所說的“大樹底下好乘涼”,正是古人避暑的經驗總結。



編輯:楊嵐

1 2

關鍵詞:古人 納涼 冰箱 古人納涼解暑妙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