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王尚文:守護語文教育的價值
作者: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校長 王尚文
在現代語文教育史上,王尚文先生貢獻了若干重要的概念,比方說“人文”。在語文教育領域,正式提出“人文”且把它當作語文教育的核心概念并展開系統研究的,是王尚文先生。近30年過去了,我們回過頭來看王先生當年的論著,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思想光芒。還比方說“語感”。“語感”一詞因王先生的《語感論》而成為語文課程論一個繞不過去的理論術語;國家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感問題置于重要位置,與王先生的研究有著重要的關系。王先生的語感研究,為我們正確認識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征,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理論支點。
王先生退休以后,有一段時間似乎很少看見他寫語文教育方面的文章。但大約在2014年前后,我陸陸續續在各種語文教育刊物上,看見王先生關于“語文品質”的討論。心里說:王先生又回到語文教學來了。王尚文語文教育思想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整體來看,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是由宏觀進入中微觀,一是由主觀(主體)視角進入客觀(客體)視角。
“語文品質”概念的理論升華
王尚文先生的語文教育研究是從語文課程性質議題入手的,他最早的論著《語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著重指出,語文教育在工具論和思想教育論之外,全面進入人文論時代。其后,王先生逐步深入探討了“語感”“言語實踐”“語文對話”“語文意識”,關注的重點逐步中觀化和微觀化。這種逐步下沉、逐步進入中觀微觀領域的研究,可以理解為是對語文課程“人文”性質的具體規定和內涵揭示。直到“語文品質”的提出,王先生的語文教育研究,重歸宏觀層面。
如果說,語感、言語實踐、語文對話、語文意識,都是對語文教育的某個局部、某個方面的研究,那么,語文品質則屬于對語文教育基本規定的研究。語感,是語文教學成果的心理形態;言語實踐,是語文教學的一種途徑;語文對話,著重強調不同言語主體之間的關系;語文意識,是指語文從業人員的一種專業自覺。語文品質則是在語文教育終極目標這個意義被論及的。這就是我所說的“重歸宏觀層面”的意思。
同樣,從“人文”以下,王先生逐步探討過的語感、言語實踐、語文對話、語文意識,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都是從主觀(主體)視角立論的。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立論背景或基礎,這個共同的背景或基礎,也是王先生另一個著重探討過的概念:言語主體。語感是言語主體的內在成果;言語實踐是語感生成和發展的具體途徑,是言語主體的外在活動形式;語文對話是不同言語主體之間的言語實踐方式;而語文意識則是言語主體內部狀態的自我覺察。所有這些概念,都是從主觀(主體)立論的。直到語文品質這一概念的出現。
在我看來,王先生的“語文品質”概念,從理論來源上說,聚焦于“言語作品”,孕育于“言語形式”,而又和王先生討論過的以上所有概念相關聯,或者說,是它們的集大成及理論升華。且看王先生的論述:
衡量一篇語言作品的“語文品質”,可以有兩個相互密切關聯的角度。一個是從表層看,著眼于字詞、語句、段落之間以及它們與整個文本之間的內部關系,主要指能否讓人聽明白、看清楚,是否合情理、合邏輯,進一步,是否讓人覺得入耳、中聽,或者更進一步,是否覺得動聽、耐看。另一個是從深層次看,指的是文章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與寫作的目的、意圖的匹配程度,以及作者對文章讀者的預設與態度是否準確、正確等。
“語文品質”的優劣取決于作者的語感
“語文品質”內涵的第一方面,不算是王先生的新發現,這是大家公認的語文內涵之一。但第二個方面,則是王先生從自己長期關于語感、言語形式、語文對話和語文意識的研究出發,換了一個角度提出來的新表達。“寫作的目的、意圖”“作者對文章讀者的預設與態度”這些概念,都是從王尚文先生過去關于言語主體的研究視角得出來的。王先生這一次所論,不是從言語主體本身,而是把言語主體放置于主客觀(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的論域中,對言語主體價值的重新定位,對言語作品價值的重新揭示。總之,王先生之“語文品質”理論,與王先生之前所研究過的諸多概念,在理論上是一脈相承的。王先生曾以他著力最多也貢獻最大的“語感”概念的角度,論述他之前的研究與“語文品質”研究的關系。
任何語言作品無不都是作者語感的投射,或者說是對象化,而語文品質的優劣高下實際上也無不取決于作者語感的敏度、廣度、深度、美度。但是兩者相比,語感屬于人的主觀感知層面、精神層面,說起來覺得比較抽象,甚至似乎還有點神秘,難以捉摸;而語文品質則總是表現于具有物質性的語言作品,有“白紙黑字”做證,因而比較容易把握。
“語文品質”概念,其實是基于對語感的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的。只是這一次,王先生的立論,落腳點不再在主觀(主體),而在客觀(客體)。對此,王先生自己也有清楚的認識:
語文能力、語文水平屬于說寫主體的主觀范疇,而語文品質則是說寫主體的說寫意圖、讀者意識和語文能力在具體語言作品中的外化,具有可視可聽的客觀物質性。
“語文品質”:語文教育發展的立足點
“客觀物質性”是“語文品質”這個概念與王尚文先生過去提出的所有概念最大的不同。
王先生的語文教育研究,歷時數十年,整體上呈現出從宏觀到中微觀,又重歸宏觀;歷經“言語直覺”“言語意圖”“言語實踐”這些主觀、主體的研究,最后歸于“客觀物質性”。對于王尚文先生的語文教育研究來說,這既是一種整合,更是一種提升,是一種理論品質的轉型。在我的理解中,從理論結構本身的邏輯來說,這既是王尚文先生語文教育研究的終結性結論,也是新的語文教育研究的邏輯起點。
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提升人的語文品質。這是一種樸素的表達,同時又內蘊著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各種可能性。尤其是在實踐上,可以延伸出一個大的實踐體系來。包括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內容的構建、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包括教材編撰、教學模式改革和語文考試的具體方式,都可以鋪演出具體的操作模型。
回首20世紀中國語文教育發展,會發現我們繞不過去兩個基本概念,這就是“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現代語文教育研究史,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概念的辨析及兩者關系的糾纏上。也許,著眼于“語文品質”,我們可以尋找到新時期語文教育發展的一個立足點。而“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與“語文品質”之立論視野的這種變化,可以讓我們避開延伸了整整一個世紀的理論難點和實踐困惑。語文教育的曙光,庶幾可見矣。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語文 先生 教育 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