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北京“共享停車”實施滿月遇難題 共享停車位大量閑置
朝陽某社區
“共享停車”條幅被摘掉
朝陽區望京某小區曾經在小區門口掛過“共享停車,及時挪車,停出一片文明”之類的標語,上周五上午,北青報記者在該小區看到,小區內劃分了清晰的車位,既有帶著車號的固定車位,也有臨時車位,但就是沒看到共享停車位,共享停車的標語也沒有找到。小區居民則告訴北青報記者,那個寫著“共享停車”的標語后來不知何故被撤下了。
此外,北青報記者在東城區都市馨園小區和馨怡家園小區探訪時,保安也都表示小區內并沒有專門標注出來的共享停車位。
編輯快評
共享停車模式
也應納入“吹哨”范圍
共享停車,這一蘊含著美好城市治理愿景的模式在當下的困境又一次讓我們想到“城市治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的深刻意義。毋庸置疑,超大城市治理是一門大學問,當前全市各個層面都在積極探索并“固化”許多成功的經驗。
“街鄉吹哨 部門報到”即是一例。在“吹哨”過程中,相關部門的責任感和實干精神都被調動起來,執法過程中如此, “共享停車”這一類的民生問題的解決難道不也適用于此嗎?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 基層街道就會有干勁兒,同時不會擔心有些單位“級別比較高 、不愿搭理人”,因為大家心里都裝著“人民”這個中心詞,都是為著“和諧宜居”添磚加瓦。
當然,現代城市治理更要注重“讓數字說話”。例如摸清共享車位底數,分析清楚停車位的現狀分布和數量,排查居民與單位的各個時間段的實際停車需求,找出停車數量差距,統籌資源逐步共享,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科學路徑。
在采訪中北青報記者深刻地體會到,在推進共享停車過程中,如果沒有政府主導,共享停車工作就可能是“一盤散沙”。有了“吹哨”的機制制約,又有了科學解決問題的思路,再加上一個強有力的主導責任主體,停車問題才能真正由“共想”變為“共享”。文/冬冬
探因
安全因素阻礙共享車位推廣
“挪車”不及時雙方互不信任
德勝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小區的停車管理方在對外來車輛的管理上,一直存在著安全顧慮。如果外來車輛頻繁進入并使用小區的共享停車位,除了會擾民外,還會增加一些安全隱患,比如車輛剮蹭等責任如何認定?該負責人舉例說,街道之前曾與德勝地區一個擁有地下停車設施的高檔小區進行過溝通,但該小區的業主委員會以外來車輛進入小區會產生安全顧慮為由,拒絕設置共享停車位。
還有些小區雖然開放了停車位,但由于小區有門禁,外來車輛從地下車庫進入小區很不便利,朝陽區潤楓水尚小區就是如此。
此外,租共享車位的人不及時取車也令很多業主感到頭疼。海淀區滿庭芳園小區的保安說,他們經常見到業主回家了,共享車位的車還沒挪走。“這時候,業主就得給交警隊打電話找車主,有時兩遍三遍都打不通!長此以往,原車位車主和共享車主很難有信任感。”
“貢獻”出個人車位依據不足
小區整體車位緊張是根本原因
一個蘊含著良好治理愿景的停車模式何以在現實中“敗走麥城”?北青報記者在對西城區最早設置共享停車位的黃寺大街24號院探訪時發現,根本原因還是個人停車位用于共享沒有明確的依據。采訪中一些本社區居住的有車無位的居民明確表示,小區停車本來就很緊張,將寶貴的停車資源讓社會外來車輛共享有失公平。
通過在多個小區采訪,停車位不足是很多小區難以對外共享車位的共性原因。東城區馨怡家園小區的一位保安坦言,因小區停車場車位有限,好多居民都沒地方停車,不少居民只好把車停到小區外面的路邊上。“居民自己的車位還不夠用呢,怎么跟外面共享呢?”
共享車位獲利低
APP使用不方便
一位共享車位的車主表示,共享車位每小時收費6元,其中車主可分得六成的收益,也就是3.6元,一個月他通過共享停車最多掙60多元,小區每個車位每月的租金是180元,共享停車的收入對他來說并沒有什么吸引力。
另外,停車APP的使用體驗不佳也打擊了一些車位所有者的積極性。上周五晚6點,黃寺大街24號院一名共享車位的車主下班,打開自家車位的地鎖后將汽車停放好。“您的車位為什么沒有共享?”面對北青報記者的提問,該車主無奈地表示,此前他很看好此事,但多次登錄共享停車APP,都無法注冊成功,因此他不能在APP上發布車位信息。嘗試未果后,該車主覺得信息發布的渠道太不方便,便不再考慮車位共享這件事,他的車位也從未被共享使用過。
海淀區滿庭芳園小區保安訴苦說,小區剛引入共享停車的時候,他們經常給進小區停車的人推薦下載APP,但時間久了,問題越來越多:有的業主通過APP把車位共享出去,租車位的人開走車后,地鎖卻一直不能自動鎖上;還有租車位的人把地鎖撞壞了,停車APP售后維修很不順暢。以上問題都讓業主、保安感到很麻煩,所以漸漸也就沒人張羅這事了。
北青報記者還注意到,大量停車APP后期的技術對接工作并不到位。以黃寺大街24號院為例,共享停車APP當初承諾外來車輛進入小區到停進共享車位的這段時間不計費,但實際上,只要外來車輛進入小區就開始計時收費。對此,德勝街道相關負責人坦言,實際運行過程中,共享停車APP項目實施方與24號院小區道閘所有方ETCP公司合作未有實際結果。
此外,一些小區的地下停車場可能GPS信號較差,租用共享車位的人要花費較大的時間成本去尋找車位,或者幾乎“繞暈了”也還找不到車位。
單位停車場與居民小區
共享停車難復制
在采訪中北青報記者注意到,社區車位變成社會 “共享車位”,這種模式現在基本是“泡湯”了 ,但是單位停車場與周邊居民實現共享停車的模式卻是通過多方努力可以實現的。應該說,前一種模式是解決“上班族”停車難題的;后者則是解決老百姓回家后停車難題的。
北青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已經有街道開始尋找合適資源,動員轄區單位將停車場共享,從而解決老百姓的停車難題。比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就主動聯系了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該館同意將其南側擁有70個車位的停車場向周邊西總布胡同的居民共享開放。
據建國門街道城市綜合管理科副科長張晶介紹,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的員工白天在此處停車,晚上下班之后,停車場的資源就會空余出來,這樣周邊的老百姓晚上就可以將車停進來,實現停車場資源的有效利用。對居民的停車收費低于近千元的市場價,一個月只需350元。
張晶還表示,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西側和東側停車場的材料還在審批當中,預計本周能拿到行政許可,屆時東西兩側停車場又將新增50余個車位。“現在車位還是有點緊張,很多老百姓還排隊等著呢,如果審批下來了,到時候又能解決一部分居民的停車問題了”。
在東單片區,有西總布胡同、東堂子胡同、北極閣頭條等多條胡同,老百姓的停車需求十分迫切。目前,建國門街道還在繼續尋找合適的停車場。“附近的協和醫院也已經跟街道初步達成了合作意向,同意錯峰共享停車”。
但是,上述案例要復制起來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比如居民區附近剛好有寫字樓、企事業單位,且剛好都配備規模性的停車場,同時街道、有停車條件的機關單位等多方面也要努力推進。這樣共享停車的合作才能有的放矢。在某種程度上應該說,機關單位與社區共享停車的模式是“天時”“地利”的結果,但更會有“人和”的因素。
東城區某街道城建科的一位工作人員說,政策出臺后,他們試圖接觸一些轄區內的單位,但在溝通上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單位級別比較高,一看是地方街道上門溝通,人家可能就不愿搭理你,總是找不到人”。
在朝陽區花家地北里小區,為解決居民的停車問題,居委會和物業想了不少辦法:重新規劃停車位、登記車輛、分配車位……“一共就287個車位,登記車輛500多輛,肯定不夠啊。”花家地北里小區居委會相關負責人說起停車問題就很頭疼。
花家地北里小區西南門正對面就是中央美術學院。“我們很希望跟央美合作共享停車,比如他們夜間車位空余的多,居民夜間可以把車停到學校去。”花家地居委會相關負責人說,“如果有機會,我們很希望能夠一起討論一下合作的可能性。”
本版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李夢婷
張小妹 蔣若靜(除署名外)
圖片制作/沙楠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北京“共享停車” 大量閑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