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委員講堂委員講堂
張勤生委員:專業有態度 技術有高度 治病有溫度
九三學社鄭州市委委員、鄭州市政協委員 張勤生
3月28日,日本大阪國際第14屆內鏡治療研究會上,張勤生教授帶著自己發明的“內鏡下賁門松弛緊縮術”應邀出席,和不同國家的消化專家們進行學術交流。
所謂“內鏡下賁門松弛緊縮術”,是在胃鏡下用套扎的方式人為讓賁門黏膜產生瘢痕,當瘢痕組織收縮后,可以有效起到抗反流的作用,同時避免黏膜環周切除導致的狹窄,目前,該療法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套扎賁門,攻克胃食管反流難題
5月8日上午一大早剛上班,河南省中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候診區,數名來自全國的重癥食管反流病患者就早早等候在這里。
術前談話,手術評估,整理器械,無痛麻醉……消化內鏡中心主任張勤生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嫻熟地先后為患者進行內鏡下微創手術。一絲不茍、有條不紊、嫻熟的技術,一上午竟然作了7臺重癥胃食管反流病手術。
胃食管反流病是世界難題,為什么張勤生會發明這樣一個手術方法?這要從他1年前接診的病例說起。
2017年7月,34歲的王女士找到張勤生教授就診。王女士表示,自己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由其引發的咳嗽、胸悶已有10余年,只能吃藥控制癥狀,從未根治,最近反酸、燒心得厲害,便再次前來取藥。
了解王女士癥狀后,張勤生提出做胃鏡檢查,弄清反酸、燒心的原因。在胃鏡下,張勤生注意到一個奇怪的事情:王女士的賁門口特別松。
張勤生解釋道,食物吃進嘴里,要通過食管進入胃。胃里面裝著酸性很強的胃液,食物進來后,胃會通過蠕動,將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促進其消化。“賁門,相當于胃的‘脖子’,位于食管和胃之間,它像一個閥門一樣,阻止胃液和食物倒流。”
張勤生說,正常人做胃鏡時,管子能勉強通過賁門口進入胃里。而王女士賁門尤為松弛,3根管子同時進賁門口也綽綽有余。
和家屬充分溝通后,張勤生決定嘗試用套扎的辦法解決賁門松弛的問題。在此之前,套扎的辦法更多用于搶救肝病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通過在鏡下套扎已經破裂的血管,阻止它再出血———這樣的危重手術,張勤生做過上千例。
“賁門是圓孔狀的,密集套扎賁門處的黏膜,賁門口就變細了,不再松弛。”令張勤生意外的是:1個月后,來復查的王女士激動地說,做完這個手術,她不但不再反酸、惡心,連咳嗽、胸悶的癥狀也沒有了。
張勤生又先后接診了幾十例胃食管反流的患者。給他們做胃鏡時,無一例外發現:賁門口很松弛。而通過“內鏡下賁門松弛緊縮技術”,將賁門口變緊后,患者的癥狀都得到了控制。
胃食管反流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不但發病率高,癥狀也五花八門,所以誤診率極高。張勤生提醒,如果出現泛酸、燒心、胸痛、咳嗽、吞咽困難、咽部異物感、聲音嘶啞等癥狀,要到正規醫院消化內科及時檢查。
及早篩查,滅癌癥于萌芽狀態
張勤生告訴記者,消化道癌最令人“聞風喪膽”。他說,早癌的發現及規范治療社會意義重大,但很多消化道癌癥早期并沒有什么癥狀,等到出現癥狀時往往已是晚期,失去治療機會。
目前發現消化道早癌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內鏡檢查,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胃腸鏡。“它如同消化科醫生的眼睛一樣,這個眼睛的視力好壞直接影響消化道疾病的檢出率。”張勤生告訴記者,消化道早期癌如果發現及時,癌細胞沒有浸潤和轉移,不需要手術胃切除,內鏡下把癌組織剝掉即可,術后無需化療。
“對于40歲以上,有相關家族史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有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手術后等,癌前疾病的人群都應該接受一次高標準胃腸鏡檢查。”張勤生提醒,即使活檢陰性亦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早期癌可能只是局部癌變,普通活檢不一定能準確取到癌組織,必須治療后密切隨訪。對于病變不典型或治療效果不佳時,建議進一步進行放大高清內鏡檢查。
張勤生表示,將把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放在消化道早癌篩查與診治上,將消化道癌扼殺在萌芽狀態,更多地造福人民群眾。作為科室主任,他帶領全科醫護人員積極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017年一年共完成消化內鏡三四級手術300余例,一二級手術千余例。
在張勤生看來,科研水平與學術交流是一個科室發展的原動力與風向標。作為河南省中西醫結合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在他的帶領下連續兩年成功舉辦河南省中西醫結合消化內鏡學術大會,每年邀請國內30余名知名教授學術報告,并現場進行內鏡手術演示,參會代表達1000余人,并在河南省首次采用學術報告和手術現場直播和網絡直播的方法,在線收看視頻達10萬余人。同時還成立了國家消化疾病信息中心早癌診治鄭州分中心(河南省唯一一家),為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內鏡事業的發展開拓了新思路、搭建了新平臺。
每天第一個到科室,最后一個離開科室,張勤生更是被戲稱為“行走的鐘表”,無時無刻不在忙碌。他手機24小時保持開機,只為病人隨時能聯系到自己。張勤生說,患者的信任也是一種幸福,能夠給患者治好病正是醫生的職責,家屬一個滿意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就是對自己最高的獎賞。
編輯:趙彥
關鍵詞:胃食管反流 篩查 政協委員 張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