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冷靜器”提升公益透明度
在互聯網+公益的時代,當打動人心的文案和獻愛心的沖動擦出火花,不管地域相隔多遙遠,人海如何茫茫,都難以阻擋一名愛心人士做公益的行為。然而,在產生捐款沖動前,捐贈人是否真正了解公益計劃接受募捐后,有沒有將捐款用到實處?近日,有公益平臺上線“冷靜器”功能,用戶在捐助前,可以看到項目的透明信息匯總,提醒捐贈者確認知情后,才可捐助(5月14日《新快報》)。
透明是慈善公益的生命和公信力的源泉,從現實情況看,公益捐贈透明度低是社會痛點。互聯網推動公益步入眾籌時代,賦予了募捐最快捷的通道和最龐大的群體,人們不知道多少次領略了瞬間積微成塔的奇跡。
然而,最大的優勢往往又是最大的弊端,高效巨量的捐贈,一旦遭遇到善款使用不當乃至詐捐,將對網絡捐贈的社會公信以致命打擊。這也要求公益慈善組織以及公益平臺,進一步增強慈善的透明意識和健全信息透明機制的緊迫感。
此次,公益平臺在項目捐贈程序中嵌入“冷靜器”功能,應當來說是一次公益透明的創新與嘗試。所謂的“冷靜器”,就是捐贈人在擬捐贈前,有對所捐贈項目相關信息的提示,包括立項時間,公益項目實際的成立日期;執行效果,這個項目過去做得怎么樣了;財務披露,捐款都用在了哪些地方上;項目進展,這個項目進行到了哪里。這些信息閱畢,確認知情后,才可繼續捐助。
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捐贈者的知情權與監督權,而且選擇捐贈人作為信息透明的披露對象,進一步提升了信息公開的精準性,更有助于強化捐贈者對公益透明的直接感受,最終提升對公益組織和慈善機制的信任。同時,平臺設置的“冷靜器”功能,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倒逼公益組織公益項目平臺實現募捐透明的“格式化”,促使公益組織完善信息公開制度。
當然,單純的“冷靜器”離公益的整體透明還有不小的差距,從所要求披露的信息內容來看,還很簡略與粗糙,而且由公益組織根據項目提供,還存在真實性、可靠性的信任瓶頸,更大的意義在于提供監督的依據。
公益的信任更關鍵還是制度的信任,公益透明既要求公益組織、公益平臺在意愿與機制上具有自主性,加強創新與合作,將慈善信息公開融進公益慈善運營的每一個環節,更要求監管機構的監督和社會組織的監督,來檢驗與督促,如加強財務審計、慈善項目執行監督等等,讓慈善信息真透明,信息公開是制度約束下的公開。總之,促進網絡公益透明,公益組織、網絡平臺與監管監督,協調互動,加快創新,實現共建共管,最終才會相得益彰。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公益 透明 信息 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