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逆全球化”是個問錯了的問題
美國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正在強化人們對“逆全球化”的擔憂。與“全球化”曾很長時間是中國學術輿論場的“熱詞”相對照,最近幾年“逆全球化”一詞開始在中國的學術刊物、大眾媒體中成為新“網紅”。不時有人憂心忡忡提起這樣的問題:世界已進入“逆全球化”時代,中國該如何應對?
假如我是英國人或美國人,也會真切感受到“逆全球化”的實在性。畢竟,作為現代自由貿易理論的發源地英國正在脫歐,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后在貿易保護主義的路上正越走越遠。站在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角度,一度被認為體現西方權勢、價值或理想的全球化不再是香餑餑,而是成了霉氣包。它們轉而在觀念層面對全球化做出負面評價,在實踐層面拒斥一些全球性進程。
但站在中國或世界大多數國家角度,全球化卻仍“跑得歡”。首先從全球看,據聯合國統計,全球約2/3國家2017年經濟增速高于上一年,全球經濟增長趨強。七大洲四大洋的貨物、人員、信息等都在穿梭來往且有提升。其次還要看到,亞洲經濟的活躍程度高于世界其他地區。聯合國報告顯示,東亞和南亞2017年經濟增長占全球近一半,未來這里仍將是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和增速最快的區域,而中國在亞洲的表現又尤其亮眼。總的來看,這些年來中國、亞洲與世界其他區域的經濟聯系仍在加強而非弱化,那又何來普遍的“逆全球化”之憂呢?
如果說全球化的旋律有變,那也不是“逆全球化”,而是全球化由1.0版向2.0版轉換。全球貿易的主要場所在發生位移,以往位列其次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貿易中的權重日益增大。在新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廣義上的亞洲東部區域正回歸世界舞臺中心。該區域占全球人口一半以上,以此區域為輻射,全球絕大部分地方今天主動或被動卷入全球化的程度,不是在降低,而是在持續提升。在世界某些部分逐漸從全球化中安靜下來時,更大部分區域卻變得比以往熱鬧得多。整體來說,全球化不是比以前弱,而是增強了。
“逆全球化”在有些國家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思潮和現實實踐,其中真正值得反思之處在于:全球化需要重新設定它的價值與目標了。
話語背后是權力關系。全球化不僅是對某種事實和過程的描述,也是對某些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的建構。以往的全球化先以歐洲、后以美國為動力,前者描述的是與殖民化相關聯、以對外貿易為動力的全球體系,反映了歐洲對當時世界的支配及其價值“正當性”;后者描述的是美國資本全球輸出、全球逐利的過程,反映了美國全球霸權及以美國標準改造世界的“合法性”。
在這種全球化過程和論述中,全球化的利益結構是有中心和外圍的,權力結構是分等級的,文明結構是有先進(現代或后現代)和落后(前現代)之別的,實際是一種以西方為優先、以西方化為目的的全球化體系。
作為某種特定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的全球化,最近一些年來無疑已處于“逆轉”中,因為“世界圍繞美國轉”無論在實然還是應然層面都不再天經地義。“逆全球化”思潮在西方興起、相關實踐在西方出現,不過是因為既有的全球化過程發展到今天,已開始解構以往全球化的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在原有全球化發起者那里,全球化的事實與價值開始發生分裂。
但全球化作為一種事實和過程,仍在繼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正展現出一種新的全球化志向,在這種全球化體系中,不再有絕對的支配者,而是以共商共建共享為求;不再維護不平衡的發展,而是以普遍共同發展為念;不再有先進落后之分,而是以文明互鑒彼此包容為重。
如果說全球化確需“逆轉”,它“逆”也應該是以往的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而不是全球生產和生活進一步關聯的事實和過程。個別西方國家的“逆全球化”思潮和舉動會在全球層面產生一些影響,但不可能拉回已在涌動的新型全球化大潮。回應作為局部的“逆全球化”,包括中國和大部分西方國家在內的其他國家應進一步構建相互間的開放性。
在中國話語場中,本為一隅的“逆全球化”問題被當成一種整體性問題且被頻繁討論,這暴露了我們話語構建的局限性。世界需要2.0版的全球化,更值得中國話語場關注的也應該是這個新型全球化,而不是遠在他鄉的“逆全球化”。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全球化 逆全球化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