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推進農業現代化浙江鄉村振興正當時
浦江:流轉拋荒田 種下致富桃
這個春耕季,浦江縣檀溪鎮外羅家村的生產場景和以往相比,大不一樣!過去,村里的拋荒地隨處可見,田里雜草叢生;而現如今,村集體將100多畝拋荒田從村民手中流轉了過來,平整完土地,種上了桃樹苗。
外羅家村屬于典型的山區村,全村410人,其中青壯年幾乎都常年外出務工,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村委會主任徐石紅說,村里不少土地長期閑置,同時村集體卻又因為沒有資源,集體經濟一直薄弱。去年村兩委換屆以后,針對村集體經濟薄弱和土地大面積拋荒的現象,村干部們開始思考如何將這兩個問題一并解決。
一個偶然的機會,徐石紅了解到周邊村的桃產業效益不錯。于是,他和其他村干部前往山東淄博考察冬桃產業,并請來專家實地論證村里的環境是否適合種植。經過深入調研和考察,去年下半年,村兩委決定由村集體出面集中流轉拋荒土地,發展村集體經濟。
“別看拋荒田平日里都閑置著,這真要流轉出來,一些村民卻又舍不得。”徐石紅介紹,有的村民因為承包的耕地面積不大,即便流轉租金也有限,流轉積極性不高。對此,村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并提出由村集體出資幫助村民平整土地,避免田地長期拋荒,以后難以復墾。終于,今年春節后,村集體順利與60余戶拋荒田的承包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
開春后,外羅家村就著手對拋荒田進行平整和耕作,從山東買入了6000余株冬桃樹樹苗。村黨支部書記陳奕泉說,村里流轉的這100多畝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組織生產也都方便。目前第一塊40畝土地的樹苗都已經種下去了,其他兩塊土地也在加緊平整中,估計5月都能種上樹苗。
發展冬桃產業,外羅家村投入不少,村干部算了算少說也要30萬元。陳奕泉卻表示并不擔心效益不好。他粗粗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種冬桃150株,到第三年每株就能產30斤至40斤桃子,即便按最低的市場價5元一斤來算,每畝產值也能達到兩三萬元。
對于桃子的銷路,陳奕泉也不用愁。他說,鄰鄉的村子種了黃桃,每年都會有大批游客到田頭來采摘,銷路好得很。“我們村的桃子和他們的品種不同,上市時間也不同,相信也能吸引不少游客。”
村集體發展效益農業,村民也得了實惠。村民陳奕珞說,他們兩夫妻都上了年紀,天天干農活吃不消。“現在村里要種桃子,我把家里的一畝多地流轉出去,一年租金580元。精神頭好的時候,夫妻倆到地里干一天活還能有260元收入,比自己種菜強多了!”
點評
外羅家村下好土地流轉這一盤棋,不僅讓村里的農田實現了“應種盡種”,更為缺乏資源的村集體摘帽薄弱村找到了途徑,同時還為村民增加了收入,可謂一舉三得。這樣的創新之舉對許多“缺地少錢”的山區薄弱村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記者 翁杰 通訊員 洪建堅 張曉鋒)
江山:良種加良法 種糧效益升
在江山市長臺鎮華峰村,數百畝連片的農田里,一臺臺插秧機正在抓緊作業。4月11日,種糧大戶陳彥福一大早就來到田間,一邊檢查著農場里的機械設備,一邊與分片隊長們商量著這一天的農活。他看著田頭的插秧機將秧盤里的秧苗整整齊齊地種進水稻田里,心中長舒了一口氣。“這周剛剛開始插秧,已經有300多畝地種好了,一切都非常順利,估計到月底前能夠全部種完。”
陳彥福今年承包了3155畝地,其中2800畝種植早稻,需要秧苗8萬多盤,400多畝的育秧田。大面積春耕生產,陳彥福最為頭疼的就是育秧,既要保證秧苗數量和質量,又要縮短育秧時間和提高育秧效率。“以往一過完年,我們就要開始備耕,在這么短時間內培育這么多秧苗,實在非常吃力。”他說。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陳彥福造了一個“育秧車間”。2017年,陳彥福新建了一間60多平方米的水稻疊盤暗出苗育秧控溫室,用上了一種新技術:“暗室疊盤育秧”法。“以前都是靠大棚育秧,要人工一層一層放在架子上,費時還費力。換成暗室育秧后,七八層播種好稻種的秧盤碼在一起,2天至3天就能育秧上萬盆,夠400畝左右的大田機插,而且全部使用叉車搬運,每天可減少10個用工。”他說,在沒有光線的條件下,通過智能化調整秧苗的最佳出苗濕度和溫度來大大減少育苗時間,同時還能解決出苗不整齊、弱苗等現象的發生。
這項新技術讓陳彥福嘗到了甜頭,并開始大規模運用。他說,今年的2800畝早稻全部在這個暗室里完成育秧,比傳統大棚育秧早出苗好幾天,從目前的秧苗來看,芽子粗壯整齊,成秧率能夠提高10%左右。“秧苗長得好,(插秧機)機插的時候漏秧率會大大降低,我估計平均畝產比傳統育秧種植提高至少30公斤以上。”
這兩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有所下調,種糧不能只低頭看地,也要抬頭看市場。陳彥福明白,種好吃又好賣的大米,除了運用新技術,選好良種也同樣重要。這幾年,陳彥福從農科所引進甬優系列的甬優12、甬優15、甬優538、甬優1540、甬優2640等品種進行試種,優中選優,再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良種進行大面積種植。去年,陳彥福種植的“甬優1540”晚稻,單塊田最高畝產達到818公斤,不但獲得了豐收,效益也不錯。去年浙江糧食最低收購價是1.36元/斤,而陳彥福的稻谷最高賣到了1.42元/斤。
“今年早稻種植的是農業部門推薦的‘中早39’,耐肥抗倒,結實率高,不僅平均畝產高,而且種出來稻谷品質也好。下半年,我還打算拿出上百畝土地來種植新品種甬優7850,還有10畝地用來試種10多個新品種稻谷。”陳彥福說。
點評
糧食生產有“兩難”,多了糧賤傷農,少了糧食安全難以保障。在當前高庫存的背景下,“少”的問題解決了,但“多”的問題出來了。這就必須要轉向農業高質量發展,引導農民用“良種+良法”的方式,提升糧食供給質量,降低成本開支。種糧大戶陳彥福正在實踐的提質增效是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所在。(記者 金梁)
諸暨:有了好幫手 干活更輕松
“你看看,多好的苗!”4月10日,諸暨市新桔城偉可糧食專業合作社社長陳介偉走進位于諸暨山下湖鎮新桔城村的水稻信息化疊盤暗出苗室,揭開蓋在育秧盤上的木板,看見經過兩天兩夜發出來的秧苗,不由贊嘆。這些育秧盤里一棵棵精壯的小苗,來自出苗室不遠處的育秧流水線操作臺,工人事先把營養肥、種子、水備好,再從操作臺的一側放進育秧盤,機器就會自動操作,3秒左右的時間,疊盤就埋好種子灑上水,只待送進出苗室。
出苗后,小秧苗們就會轉赴陳介偉那座6000多平方米的育秧大棚。這個大棚育出來的秧苗,不僅供給陳介偉自己使用,還為山下湖其他的種糧大戶服務。種植大戶王小平前幾年從村里流轉了400多畝農田,剛開始都是自己請當地村民打理,一到春耕時節,站在高處一看,田里密密麻麻的人好不熱鬧,但走近一看心就涼了半截。“每個人技術不一樣,忙活半天有時候還不得不返工,效率非常低。”王小平說,人工費貴不說,每個環節都還要親力親為,有時候農忙時節還根本請不到人,只能干著急。
后來,王小平干脆把400畝田都托給新桔城偉可糧食專業合作社來打理,“每畝一季總共300多元的費用,代育、代種、代收、代烘干,自己等著領稻谷就行。”他說,自己本來是圖方便,沒想到合作社卻為他節省了大約50%的成本,而且合作社暗室里面培育出來的秧苗質量好,水稻產量也更高。
當偉可糧食合作社的育秧流水線操作臺正在播種稻谷時,溫嶺宏旺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插秧機正在300米開外的農田里忙著插秧,這臺名叫“缽苗乘坐式高速插秧機”的大鐵牛,是我省目前擁有的唯一一臺缽苗式插秧機,由宏旺合作社2017年3月底引進。
“同樣的種子、同樣質量的稻田,使用普通插秧機種出來的連作晚稻只能收800斤左右稻谷,使用缽苗插秧機卻能收1100斤。”宏旺合作社負責人朱國聰說,傳統插秧機的秧苗不帶土,入田以后要7天到10天才能返青,而缽苗插秧機是帶土插秧,對秧苗損傷少,入田后2天到3天就能返青,提前一星期返青發根,能保證秧苗趕在9月中下旬降溫前出更多稻穗,產量自然也就提高了。經過一年試驗,朱國聰不久前不惜重金又定了一臺。
但是,“一套普通插秧機的價格是20多萬元,一臺缽苗插秧機的價格卻高達50多萬元,普通的農民根本承擔不起。”溫嶺農技推廣站站長王宏輝說。從播種到下苗,是整個稻谷生產中最復雜、最容易出問題的環節,和省內其他地方相比,溫嶺種糧散戶多、大戶少,更需要合作社這樣的社會組織,在育秧、插秧環節提高秧苗質量和春耕效率。“去年一萬張缽苗育秧盤滿負荷運轉,一共培育出足夠種植1000多畝稻田的秧苗,今年我們準備再引進一臺,增加缽苗式插秧機的服務范圍,慢慢向散戶傾斜,進一步幫助他們提高產量。”
點評
截至2017年底,我省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4.9%,這其中的中堅力量是農業合作社。從農民手里流轉出土地,購買先進農機提質增效,合作社在解放“農民雙手”的同時,還把力量投射到種糧大戶和散戶身上。無論是針對種糧大戶的全程代管,還是針對散戶的“代育、代種”,降成本、增效益,合作社的經濟實力和專業技術都起到了兜底作用。(見習記者 張超)
衢江:中藥材增收 科技護水源
在烏溪江庫區,衢江區嶺洋鄉賴家村找到了一條路子,解決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村民致富增收的矛盾。春耕時節,在省科技特派員的帶領下,越來越多村民種下了名貴中藥材重樓。
“因地處飲用水水源地范圍內,村里的產業發展受到不少限制。”村黨支部書記邱小勇介紹,5年前,省科技特派員、省中醫藥研究院梁衛青副研究員來到村里,給村里帶來了契機。幾年來,梁衛青帶領村民種植中藥材,目前村里已有約300畝土地種上了各色中藥材。
“帶著山區百姓種植中藥材,首先一點就是要保證村民有收益。”梁衛青說,大部分中藥材種植周期長、價格波動大,如果品種選不好,村民賺不到錢不說,甚至還會賠本。
科技特派員的到來,讓昔日制約村民致富的瓶頸,成了當地發展中藥材種植的一大優勢。“這里有好山好水好空氣,種植中藥材的條件得天獨厚。”梁衛青舉例道,重樓對水源、土壤和氣候的要求特別高,品質好的藥材是不能有任何污染的。經過檢測,他發現賴家村的水土條件特別適合重樓生長,加上重樓又屬于喜陰植物,賴家村兩面環山,光照時間不長,很適合重樓生長。
種植中藥材見效慢,要動員老百姓種植難度不小。看到這一點,多年前邱小勇在科技特派員梁衛青的鼓勵下,帶頭種植了重樓、黃精等中藥材。看到村干部帶頭種,村民們也就放心了不少,這幾年陸陸續續地有村民也跟著種了起來。
對于自己推介的中藥品種,梁衛青信心滿滿。“以重樓為例,目前市場上相當緊缺,市場價格高且波動小。”他說,重樓是收錄在中國藥典中的一味名貴中藥材,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之功效。不僅是云南白藥的主藥材之一,而且治療腫瘤病的處方中幾乎都要用到它。目前這味藥材還沒有大面積推廣種植,市場上每公斤的零售價高達1000元。
47歲的村民周春海去年種了5畝重樓,“后來想想覺得還是不夠”。于是,翻過年來,他又種了5畝。他說,科技特派員不單在技術上給予支持,還及時和大家分享中藥材市場的行情,這讓他心里踏實多了。
周春海算了算,一畝重樓如果管理得當,一般能產約300公斤干藥材,按照目前的市場批發價每公斤600元至700元來算,農戶每畝少說也能獲利20萬元。“重樓是多年生植物,藥材采收一般須在5年以上,平均下來重樓的年均畝產效益大概是三四萬元。”他說,這樣的效益是他們農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
點評
在生態保護和村民致富兩者之間,賴家村的科技特派員找到了結合點,讓劣勢成為優勢。同時村干部“做給村民看,帶著村民干”,成功動員了廣大村民,這一方式同樣值得點贊。(記者 翁杰 通訊員 鄭星星)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村民 種植 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