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一抔凈土慰故魂

——山東沂水縣“逝有所安”殯葬改革探秘

2018年04月08日 09:10 | 作者:胡洪林 劉祺 田寶宗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一筆可持續發展的民生賬

在沂水發生的這場殯葬改革絕非偶然。

“這一路走來,真是很不容易。”薛峰坦言道:“殯葬改革說大也大,說小也小。說其‘大’,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人死為大,殯葬行業位居中國十大行業之首就說明了這一點,而新農村建設要做好移風易俗,最大的突破點就在殯葬上;說其‘小’,改革在我們這個小地方突破,能否以小博大取得成功,都會對全國的基層殯葬改革產生影響。”

殯葬改革是黨和國家非常關注的事,但國內一直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對于在此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沂水縣來說,改革風險極大,各種議論都有。

對此,沂水縣委縣政府算了一筆賬:

過去沂水修一座墳少則七八千元,多則一兩萬元,買一口棺材少則三四千元,多則兩三萬元,加上其他各種費用,安葬一名逝者對一個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實施殯葬全免費政策后,縣財政每年大約需要投入2000萬元左右,但可為群眾節省約2億元,這個1:10的關系是經濟賬。

原來每座散葬墳頭大約占地10平方米左右,一畝地最多建20處墳墓,全縣每年去世人員按此方式安葬的話,需要300-400畝地,而建設公益性公墓,一畝地可建200處雙穴墓,一年僅需20-30畝地即可滿足群眾的安葬需求,節省了90%的土地,這種土地增減是土地賬。

一個大棺材大約用1-1.5立方米木材,如果去世人員全部進公墓,用骨灰盒、小墓穴的方式安葬,全縣每年可節約木材1萬立方米左右,這是資源賬。

據消防部門統計,以往山林火災80%以上是因上墳燒紙引發的,特別是在春節、正月十五、清明、七月十五等上墳集中期,縣鄉村三級干部都如臨大敵、嚴陣以待,而進公墓安葬則能有效消除這一安全隱患,這是安全賬。

到上墳的集中時間,漫山遍野煙霧繚繞,嚴重影響了空氣質量。在公益性公墓設有專門的焚燒區,有效避免了因上墳燒紙引發的火災隱患和污染隱患,這是環境帳。

散葬墓穴缺少管理,時間長了容易風化湮沒,而公益性公墓則有專人看管,配套設施完善,墓穴墓碑可長久留存,方便逝者留名、后輩祭祀,這是祭祀賬。

縱觀這六筆賬,不難發現這實際上是一筆可持續發展的民生大賬。通過算大帳、算細賬、算長遠帳,實行殯葬全免費政策的好處和作用一目了然。

就這樣,“殯葬全免費”作為一項基本民生內容,被沂水縣各級領導納入了公共服務保障,成為一項真正普惠的民生工程。

于是,推動殯葬改革的各種措施隨即付諸實施。

——全縣109處鎮級公益性公墓和1處縣級公益性公墓開建,從選址、確定到建設不僅充分利用荒山、荒灘,不占用基本農田,還尊重老百姓講究風水的要求,得到了群眾普遍認可;公墓嚴格按照民政部的標準,一畝地起碼建200個雙穴,雙穴不得超過0.8平方米,單穴不得超過0.5平方米;綠化、硬化、停車場、集中祭奠點等配套設施融入人文元素、文化元素,公墓既好看又好用。

——嚴禁鄉鎮和村莊向外租售土地用作墓地,嚴禁在基本農田修建墳墓,嚴禁制作和銷售大棺材。這樣一來,就堵住部分人群尋求“風水寶地”、“發死人財”的念頭,堵住個別群眾占用農田修墳的退路,堵住骨灰裝棺再葬的市場。

——將自收自支的殯儀館改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回歸殯葬服務的公益屬性,遏制殯葬不正之風的發生,工資和費用全部由縣財政兜底;縣里拿出資金更換火化設備,全部使用高標準火化爐;骨灰盒全部由政府統一采購,確保質量和美觀;修訂完善殯儀館各項規章制度,確保服務質量不滑坡。

——印發《致全縣黨員、干部和企業家的一封信》,向縣人大、政協的代表、委員發倡議,工青婦、工商聯、教育部門齊心協力在各自領域加大宣傳引導力度,讓殯葬改革鋪天蓋地,聲勢浩蕩。縣里一名政協副主席將老家墓林讓出來,交給鎮里建設公益性公墓,并帶頭將家族的十幾座祖墳遷到新公墓,在周邊群眾中引發了強烈反響。

“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也不能輸在終點線上,我們就是要讓文明殯葬這一抔黃土即‘靜’且‘凈’, 讓死者安然,生者安心。”薛峰說。

“逝有所安”帶來的沂水實踐

沂河西岸的長山公墓是沂水縣許家湖鎮的一處鎮級公墓,層層排列整齊的墓碑點綴在松柏和黃菊之間。這里建成的400套,雙穴墓可安置800名逝者,輻射全鎮25個行政村的2.5萬人。

鎮長耿立江告訴我們,該鎮這樣的公墓一共建成6處,既符合國土、林業、規劃部門的要求,又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可供全鎮十年使用。“全部投入使用后,可節約耕地300畝,還能給每戶節約殯葬費2萬元,大大減輕了群眾的喪葬負擔。我們還把公墓和公益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數年后,這里將形成安詳、和諧、美觀的景觀帶。”

將逝者埋進公墓,看似容易,實際操作卻不簡單。75歲的劉相同是前南社村村民,去年6月,老人哥哥去世,嫂子堅決不同意將已經修好“閑墳”(老人事先為自己修建的墓地)的逝者送進公墓。作為一名老黨員,劉相同和村里紅白理事會人員一起,苦口婆心一次次相勸,最終讓已經備好棺木的嫂子平了“閑墳”,處理了棺木,成為當年將逝者入駐公墓的第一人。沒怎么花錢就辦好了喪事對村里人震動很大,村民們逐步開始關注當地的這一“喪葬新政”。“今年清明,家人來此悼念逝者,看到這里環境好,嫂子很滿意。”劉相同說。

好的效果往往會連鎖反應。剛剛完成了墓地搬遷的孫家樓村一位大嫂對我們說,自己公公去年10月份去世后被安置進了鎮上公墓,看到這里環境好,管理也好,今年清明,兒女們主動要求將數年前去世的婆婆也遷進公墓與公公并葬。由于有了“殯葬全免費”政策,她這個“大門戶” 家庭沒花幾個錢就辦成了事,省錢、省時、省心還省力,全家人都十分滿意。

沂水縣殯葬改革新政“一石激起千層浪”,迅速形成了社會共識,全縣移風易俗工作也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通過改革,殯葬方面的一些陳規陋習得到了有效根治。”薛峰說,有的群眾主動把原來修好未用的“閑墳”整平,有的群眾把原來打好的棺材拆作他用;農村喪事過度殯葬、大操大辦現象基本杜絕,過去“打板”(即做棺材)、扎紙車紙馬、做墓地營生以及吹鼓手的基本沒了,佩戴黑紗、白花代替了披麻戴孝,鞠躬代替了磕頭,獻花代替了燒紙,沂水小城“厚養儉葬”新風尚正在逐步形成。

從事社會學研究的濟南大學教授楊風博士認為,沂水縣順應群眾呼聲,積極推進惠民、綠色、文明、低碳的殯葬改革,因勢利導接地氣,以民為本有底氣,真抓實干有正氣。這項改革不僅抓住了農村移風易俗的牛鼻子,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社會效果,還為中國基層殯葬改革提供了可以復制、可以推廣的“沂水樣本”,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目標,增加了“逝有所安”的新內容。

編輯:李敏杰

01 02

關鍵詞:殯葬 公墓 改革 群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