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特稿:人工智能掀起“智慧革命”
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特稿:人工智能掀起“智慧革命”
新華社記者
無人超市、自動駕駛、機器“詩人”……不知不覺間,這些頗具科技感的事物正褪去神秘色彩,進入現實生活。
忽如一夜春風來。2018年,人工智能厚積薄發,在全球多個領域同時掀起一場“智慧革命”,勢不可當。技術突破給社會發展提供新的動能,也引發新的思考。
新機遇:“人工智能+”時代到來
1月,美國亞馬遜公司的無人超市“亞馬遜嘗試”在西雅圖正式開業;3月,北京發放首批自動駕駛路測車牌;在這個春天,清華大學研發的人工智能“九歌”以“早春”為關鍵詞創作的一首古詩更是走紅:“早春江上雨初晴,楊柳絲絲夾岸鶯。畫舫煙波雙槳急,小橋風浪一帆輕。”
這是人工智能的春天,這時播下的種子更可能產生深遠影響。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翟小寧說,該校不僅在利用人工智能部署“智慧校園系統”,“00后”學生也表現出了對數據挖掘和建模、計算機視覺等人工智能相關課程的深深喜愛。
“未來的教育方式將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支撐,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個性化指導為輔,以‘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形態呈現。”翟小寧對新華社記者說。
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李飛飛認為,人工智能已到了產業應用的“歷史時刻”:在制造業領域,人工智能將優化整個生產,推動機器人智能制造發展;在資源和環境領域,大數據分析和計算機視覺都會發揮重要作用。
美國高德納咨詢公司預計,算法將會在2018年改變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到2019年,幾乎40%的企業將使用聊天機器人參與處理商務。
“人工智能是引發經濟社會各領域顛覆性變革的一項重大通用技術,”工信部發展規劃處處長姚珺在日前舉行的一場論壇上說,“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迎來一次新的浪潮。”
姚珺講出的每一句話,都通過科大訊飛基于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和翻譯軟件,變成中英雙語實時顯示在電子屏幕上,準確率極高,讓在座的中外聽眾贊嘆不已。
新突破:電腦加速“進化”
新應用在各領域不斷涌現,背后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突破——“電腦”正加速趨近“人腦”。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日前評出有望在2018年造成重大影響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有兩項屬于人工智能研究領域。
“對抗性神經網絡”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名稱聽起來高深,設計思路卻十分有趣:讓兩個神經網絡來玩數字版“貓鼠游戲”,“生成網絡”負責“造假”,依據所“見過”的圖片來生成新圖片,這需要它總結規律、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判別網絡”負責“驗真”,它需要憑訓練累積的“經驗”,來判斷某張圖片是真實事物,還是生成網絡自創的“假貨”。
隨著機器學習的不斷深入和反復對抗練習,生成網絡對事物的理解越發深刻,有助于“進化”出想象力和創造力。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鴻升認為,對抗性神經網絡有助于改進現有人工智能算法,在機器翻譯、人臉識別、信息檢索等諸多方向都可應用。
還有一些新技術也剛剛進入成熟期,比如“基于云計算的人工智能”。專家認為,通過云技術建立開源的人工智能技術庫,有助于人工智能應用加速滲透到各個領域,推動產業變革。
新思辨:一場“砸飯碗”的“革命”?
北歐地區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北歐銀行去年宣布,將在未來4年內裁員6000人,原因之一就是要用人工智能進行“機器換人”。
先來看看“新員工”的工作表現:人工智能客服Nova不僅能回答客戶的基本問題,還會自主學習、不斷改進;后臺的人工智能助理則可以快速完成數據分析處理,理財咨詢、貸款等業務辦理效率大大提高。
但被裁掉的員工可不開心。記者聯系了多名前雇員,他們有的準備與前雇主打官司,有的在努力尋找新工作,絕大多數人希望能夠留在銀行系統。
被機器“搶飯碗”,可能是人們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最大的現實憂慮。專家認為,這一問題應該辯證來看,人工智能本身也帶來了“新飯碗”,而相對于“轉行”,更多人需要考慮的可能是“轉型”,適應未來的發展需要。
全球職場社交平臺“領英”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基于這個平臺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數量已達190萬,這一領域的人才需求在過去3年間增長8倍,且缺口仍在擴大。
“按照銀行業的發展趨勢,某些工作崗位會增加,比如人工智能程序開發和管理。我們3年前還沒有這種崗位,現在有了。”北歐銀行部門負責人揚內·凱斯托告訴記者,“未來我們的員工不再需要處理繁雜數據等,而是要教會機器人做這些事。”
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副主任洪亮也認為,對于大多數行業來說,人工智能對職場的改變是漸進式而非“休克”式的。“未來不是不需要人類員工,而是需要與今天不一樣的員工。重點是從現在開始,培養符合未來需求的人才。”(執筆記者:劉石磊;參與記者:楊駿、彭茜、李驥志、尼尼斯托)(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掀起 智慧革命 領域 特稿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