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加快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長期以來,在正確處理民族關系、解決民族問題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豐富經驗。然而,作為現代學科意義上的民族學是20世紀初由西方傳入的。近百年來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族學堅持中國化方向,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面對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要求,我們應加快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為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貢獻力量。
我國民族學發展成就與挑戰并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民族學恢復重建,學科發展迎來新高潮。在吳文藻、費孝通等老一輩學者的倡導下,我國民族學堅持扎根本土實踐,開展了大量田野調查,深入了解民族地區的社情民情。
40年來,我國民族學發展取得重要成就,學術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其成就主要包括:重建和新建全國性和地區性民族學學術團體;恢復、新建高校的民族學教學機構,民族類院校和一些綜合性大學成立了民族學院(系);恢復和新建了一批民族學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少數民族較多的省(區)社會科學院設立了民族研究所;編寫了一大批民族學與人類學教科書;都市民族學、影視民族學等分支學科發展迅速,形成多分支學科并存的新局面;研究對象和領域擴大,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集中調查研究我國境內少數民族和主要探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形態等,逐步擴展到既研究少數民族也研究漢族、既注重傳統文化也關注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研究等新的主題;科研成果豐碩,出版了大量調查報告和理論著作,包括介紹民族發展的“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介紹民族文化的“民族知識叢書”等,出版了一批高水平個人學術著作;理論和方法多有建樹,舊的研究范式被打破、新的研究范式被引進,方法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部分民族學者根據我國各民族資料,挑戰西方經典著作中的理論或觀點并提出不少引人注目的新理論新觀點;田野調查方法日益多樣,引進其他學科的調查方法,定性調查和定量調查相結合;國際學術交流日趨頻繁,許多學者到國外進行訪問或從事學術研究,外國學者也大量訪問我國,合作調查研究不斷增多。
同時也應看到,我國民族學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是有些學者唯西方是從,不顧本國實際、不考慮時代性和地區性,生搬硬套西方理論,得出的結論似是而非。二是田野調查的科學性有待增強,比如,有的調查前期準備不足;有的調查只重視收集文獻和統計資料,忽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有的調查走馬觀花、浮于表面等。三是研究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眾多研究成果中,研究特殊性的論著多、探討普遍性的論著少,描述性的成果多、創新性的成果少,談理論的成果多、研究實際問題的成果少,還存在有些應用研究成果缺乏理論分析和科學依據等問題。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應堅持四項原則
20世紀上半葉,我國老一輩民族學者就已開始討論民族學中國化的問題。所謂中國化,簡單說就是具有中國特色。隨著時代發展,民族學中國化不斷被賦予新意義。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加快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提供了思想指南。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應堅持以下四項原則。
增強學術自信。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在摧毀中華民族形下之器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華民族形上之精神,如學術自信。因此,一些中國學者特別是民族學者存在自卑心理,認為西方理論范式都是正確、先進的,基于本國視角和本土經驗的研究都是低層次的,進而奉西方理論、方法和范式為圭臬。然而,從歷史看,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而不衰,我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能夠保持兩千多年而沒有四分五裂,孕育、滋養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華民族,我國古代文化燦爛輝煌,在民族學資料方面有很多寶貴文化成果;從現實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這些偉大成就的取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指導密不可分。因此,我們不僅應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而且應增強學術自信。沒有學術自信,就難以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
加強對西方理論方法的批判。英國科學家貝弗里奇曾說,科學上危害最大的莫過于舍棄批判的態度,代之以輕信佐證不足的假說。當代學者如果不能對前人理論和方法的不足提出分析和批評,就無法提出超越前人的理論、方法和概念。19—20世紀的西方民族學研究的大多是處于原始狀態、社會較封閉、階級或階層尚未分化、沒有文字的族群,西方民族學者在田野調查前對研究對象的歷史和風俗等情況大多不了解,一切都要從頭開始。與之相比,我國少數民族的生產力和社會文化已經處于較高水平,不少少數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歷史文獻資料,我國民族學者對研究對象比較熟悉。這就意味著西方理論不完全適用于分析和解釋中國實際,不能盲目套用。更進一步看,西方學者喜歡提出與前人不同的理論和方法,大多數理論仍停留在假設階段,其科學性和普遍性沒有經過實踐證明。把這些假設運用到中國社會和文化研究中,顯然并不科學。
融貫中西,取長補短。中國傳統學術和西方學術源流不同,學術體系也有較大差異。中國傳統學術源自先秦諸子百家,西方學術源自古希臘羅馬;中國學術比較注重人文性、哲理性和應用性,西方學術比較注重邏輯性和理論性,二者各有所長。全盤肯定本國學術傳統,不借鑒吸收國外學術精華,就無法跟上日新月異的世界學術發展趨勢;全盤否定本國學術傳統,必將處于世界學術的附庸地位。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繼承我國優秀學術傳統,吸收西方學術精華,特別應充分利用民族學擅長的比較法與結構分析法深入研究我國文化資源,把其中具有當代價值的認知方式和思想內容提煉出來,充實、更新現代民族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
立足中國實際構建新理論和新方法。從世界范圍看,像我國這樣多民族聚居、共同經歷數千年歲月、實現共存共榮大團結的國家絕無僅有。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都取得了較快發展,各少數民族平等參與國家事務并行使相關權力,全國各民族更加團結。這為我國乃至世界民族學發展提供了鮮活實踐經驗,民族學者應對此進行全面、客觀、系統的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少數民族人口大規模向中東部城市流動,一些內地人口也向民族地區流動。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帶動了民族地區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同時也對我們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機制提出了新要求,迫切要求我國民族學者行動起來,適應時代變化構建新理論和新方法。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應實現四個結合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研究全過程,并在四個結合上下功夫。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任何學科都有基礎研究的內容和應用研究的內容,但二者不能截然分開。我國古代思想家十分注重經世致用,他們的理論和學說明顯帶有應用色彩。比如,宋代思想家朱熹主張治學應“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也就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深入研究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及發展變遷規律,并把研究成果運用到實踐中去檢驗。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民族問題研究的學科專業邊界劃分得比較清楚,民族史、民族學和民族語言專業主要進行基礎研究,民族理論與政策專業側重現實和對策研究,各學科專業互不“侵犯”。這種研究細分有利于深化相關領域研究,但同時也造成研究的碎片化,即缺乏整體性、系統性,難以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民族問題出現許多新現象。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面臨著如何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如何讓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重大現實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把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科學理論和方法。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不能只做純學術的研究,而應既在理論和思想上有所建樹,又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等方面有所作為。
自然科學理論方法與社會科學理論方法相結合。人類社會是兼具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復雜系統。對于許多重大問題,只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難以得出正確結論,需要同時運用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民族學中的許多理論也是在自然科學理論的影響下形成的。例如,19世紀中葉形成的進化論,受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影響十分明顯;20世紀形成的新進化論,借用了自然科學的“能量學說”分析人類文化進化。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同樣要借鑒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以研究民族來源為例,如果結合生物遺傳學等自然科學,就可能得出更為科學、可靠的結論。比如,據歷史文獻資料記載,藏族源于古代羌人(西羌或氐羌)。春秋戰國以后,大部分古羌人融入華夏人中,另一部分南遷并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形成現在的藏緬語族各民族。這一史實不僅在歷史文獻、語言學、考古學和民族學資料中找到了大量證據,而且還可以從基因中找到證據。上世紀80年代末,北京兒科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就發現,藏民的白細胞抗原與中華民族北方人群的白細胞抗原相符合。本世紀初,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一個DNA項目研究結果表明,在我國56個民族中,漢族與藏族的血緣關系最近。
大傳統研究與小傳統研究相結合。西方民族學界一般把歷史經典和文獻資料中有文字記載的文化傳統稱為“大傳統”,把由鄉民通過口傳等方式傳承的民間文化傳統稱為“小傳統”;大傳統主要由歷史學者研究,小傳統主要由民族學者研究。我國部分民族學者也持這種看法。其實,大傳統與小傳統是不可分的,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我國大多數民族都有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不僅有小傳統,也有大傳統。研究社區或村落文化,如果不了解該民族的價值觀、倫理道德和各種文化理念等大傳統,就很難進行深入分析。因此,民族學者應將大傳統研究與小傳統研究結合起來。
科學分析與人文學分析相結合。科學分析范式是借鑒自然科學的方法從事社會科學研究,通過對已知的事實進行比較,通過假設檢驗等方法闡明社會和文化的一般法則、規律或原理。人文學分析范式是理解、解釋現象的范式,如歷史學界普遍使用的考證“事實”真偽的范式,又如人類學界探索意義及其象征的范式。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雖然性質不同,但兩者并不是毫無共性,人類社會發展和變遷也具有規律性,學者歸納、總結出來的一些規則也具有普遍性。因此,把科學范式與人文學范式對立起來、非此即彼的研究方法是不科學的。應把科學分析與人文學分析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民族學的研究方法。
(作者為國務院參事、中國民族學學會原常務副會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民族學 研究 理論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