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收藏鑒寶頭條收藏鑒寶頭條
博物館的魅力:中華文化的“基因庫”
文化創造的“助推器”
確實,博物館不僅是關于過去的,還是關于今天的,甚至是關于未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曾指示我們,要“讓深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魯迅致許廣平信
博物館是一個奇特的地方,有很多科學家或藝術家,其夢想的起點或多或少都會跟博物館發生聯系。他們或在這里萌生創造,或在這里創新發展。當你走進博物館也許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三五成群的孩子們坐在地上,拿起畫筆,臨摹墻上的畫作;中學生拿著筆記本對著圖示進行記錄……或許展出的藝術家或科學家曾經也是這樣一個學習課外知識、感悟文化、領略不同文明的過程。這種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還表現在文物被出土挖掘之時考古學家對他們進行的知識梳理和辨別,綜合后展出于世。觀眾通過對挖掘出來的新事物新知識的學習,從傳統中汲取營養,就又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創新的能力。比如,近年來,受到人們歡迎的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即是從中華幾千年文明中汲取精華,與當下事物相結合,進行創造、創新,同時也給博物院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著眼發現和挖掘文化遺產資源的當代價值,使之成為基于中華傳統進行新的文化創造的“助推器”。博物館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不僅僅提供了一些簡單的信息,最重要的是,人們通過這些信息不但獲取了知識,還激發了創造熱情,這就是博物館在今天可以成為文化創新、藝術創新甚至社會創新助推器的原因。
文化交流的“民間使者”
在國際文化合作交流中,博物館可以很好地發揮“民間使者”的作用。
我個人作為中國博物館的代表,在參加國際文化遺產和博物館領域非政府組織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工作時,有著很深的體會,無論國與國之間政治和外交形勢如何,文物保護領域的雙邊合作、博物館展覽交流等項目所受到影響非常小,對推動民心相通、增進友誼和配合國家整體外交工作布局,產生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因為博物館所展示的古代文明,不僅僅只屬于中國,同樣屬于世界,世界各國的人民對于古代文化的敬仰和欣賞是共通的,而且離今天敏感的話題也較遠,所以說它是一個很好的民間外交的渠道。
一個不同尋常的例子是,2012至2013年《中華大文明展》的開幕及其日本四個城市巡回展覽期間,正是中日政治和外交關系自兩國邦交正常化以來最嚴峻的時期。隨后,另一個赴日展覽《中國西域·絲路傳奇展》也于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如期進行。該展覽僅在長崎一地就吸引了13.9萬名日本觀眾,顯示了我國文物民間外交的獨特魅力。還有一個事例是去年國家博物館引進的《大英百物展》,引起了中國觀眾的追捧。文明沒有國界,文化沒有國界,他們是世界共同的財富。這就是博物館帶給人們精神上的富足和心靈上的慰藉。這也是如今人們不斷走進博物館的原因。
博物館是有獨特魅力的,它不僅連接古今,還能超越時代;它不僅與人們情感相連,還與人們心靈相通。作為一名博物館工作者,在新的時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跨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我們要不斷挖掘博物館在當代社會文化生態中的作用,有必要進一步發掘博物館文化資源中的特殊價值,使之助力中華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各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互鑒,使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走入博物館、喜歡博物館、熱愛博物館。
編輯:楊嵐
關鍵詞:博物館 人們 文化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