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民主黨派成員建言文化遺產保護
部分文化遺產需要搶救性保護
喚醒文化遺產的時代活力
——民主黨派成員建言文化遺產保護
杭州長江實驗小學木版水印課。魏志陽 攝
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人大代表周淑英向媒體展示剪紙作品。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國是世界文化遺產大國,文化遺產承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文脈的延續和體現。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如何更好地傳承保護文化遺產,樹立文化自信,成為許多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
新時代,如何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關注文化遺產的代表、委員聚焦的問題。
去年底公布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顯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國現有戲曲劇種348個,241個劇種擁有國辦專業劇團,其中120個劇種僅有1個國辦專業劇團,還有107個劇種沒有專業劇團,只有民營團體或民間班社。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會員柯軍認為這種狀況亟須引起重視。“中國傳統戲曲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重要文化瑰寶,它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基因,內構著中國人的精神、外化著中國人的情感。”
面對當今戲曲劇種令人擔憂的生存狀況,柯軍建議,建立省、市、縣各級專門的“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把劇種、劇團的扶持政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相結合,把當地各地方戲曲劇種集中在一起進行搶救、保護、扶持。
而對于“活態”的文化遺產,許多代表、委員也在持續關注。
位于西安市未央區境內的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結合調研實際,全國政協委員、民革黨員韓寶生認為,目前,漢長安城遺址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僅以西安市和陜西省對于遺址保護的財政支付力度,難以負擔整個遺址區的保護。
“我認為漢長安城不僅是西安的、陜西的,而更應該是國家的,甚至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遺存。”韓寶生建議,在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國家公園體制的大背景下,應從制度層面入手,進一步優化漢長安城遺址管理的資金機制、配套政策和管理單位體制。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以來,在保護管理中存在著規劃碎片化、部分河段生態退化嚴重、管理缺位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黨員徐英呼吁,制定《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法律法規指導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依法保護、合理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
破解“后繼乏人”困局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庫,是我們民族的財富和精神命脈。代表、委員們認為,文化遺產要活起來,“傳承”是前提,只有那些技藝、那些器物、那些遺存本身存在,才有發展可言,而其中最關鍵的還是人。
當前,國內也有一些地方的“非遺”正面臨著“人走技失”的傳承窘境。據報道,在已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2016年去世人數已高達12.6%。因為“后繼無人”,安徽合肥市89歲高齡的門歌傳承人賈德云老人曾在媒體公開征集接力者。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會員周淑英表示,一些“非遺”項目存在傳承中斷的風險,如果不改變以往單一的傳承方式,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消失。
為此她建議,應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教育教學體系,聘請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擔任實踐導師,由校內資深專家學者擔任理論導師,共同培養非遺高層次人才。“非遺資源種類繁多,并不是所有項目都適合在校園傳承,應該把那些在國內外有影響、推廣性較強、在當地有群眾基礎的重點項目、本土項目納入教育教學之中。”周淑英建議,努力建設非遺項目特色學校,打造非遺項目特色專業和課程,培育非遺項目特色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會員高毅進也注意到人才在“非遺”傳承中的重要性,他特別提到了“工匠精神”。
高毅進認為,高端專業型人才與具有工匠精神,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有專業,但沒有孜孜不倦的鉆研精神也不行。
創新中傳承,讓文化遺產走進生活
一棵樹如何保持生命持續?雖必有根,但也要抽新芽,發新葉。“日新又新”才能成就繁花滿樹。
作為首批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蔚縣剪紙”的第三代傳人,周淑英不斷地從形式、題材、技法等方面進行創新。她說剪紙過去多為窗花,內容是戲劇人物、吉祥花鳥,現在題材融入冬奧會、民俗等多種元素,也從窗花變成了收藏品、裝飾品。
正是不斷地突破創新,周淑英創作了第23屆冬奧會閉幕式“北京8分鐘”定格畫面的那幀剪紙長卷。
作為連任三屆的“老代表”,從事玉雕技藝30多年的高毅進也認為,傳統工藝美術亟待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
“當傳統工藝和題材與現代表現手法相結合后,如何把傳統文化嫁接到新時代大潮中這很關鍵,需要在適合時代的表現手法上進行創新,讓老工藝散發新魅力。”高毅進說。
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深厚積累,一方面需要我們銘記和保護,另一方面也要為文化遺產找到新的打開方式,合理創新就是保護,要讓它真正走進生活,久遠流傳。
對于如何讓文化遺產更好地走進百姓生活,柯軍建議,組織專業戲曲演員和戲曲專家,對各戲曲劇種進行戲曲基本知識和表演藝術的普及工作,總體提高戲曲劇種的藝術規范和藝術水準。
高毅進認為,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和振興需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在全社會引導樹立“文化自信”,為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培育一片沃土。他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公益化弘揚,統籌宣傳系統、文化系統等力量,運用各類載體,融通多種媒體資源,創新表達方式,以典型引路,理直氣壯地大力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當代價值。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通過他們的努力,這些散落在廣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正在喚醒國人的文化記憶,正以年輕的姿態在新的歷史時空閃耀。(記者 袁沅 黃昌盛)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文化遺產 保護 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