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當心,別落入這些金融陷阱!
每到3月,消費者權益保護尤受關注。這幾年,金融市場迅速發展,新產品不斷亮相,為消費者帶來了便利。然而,由于服務不規范以及消費者保護意識不強、識別風險能力不高等原因,金融也成為消費糾紛高發領域。在生活中,我們要當心哪些金融陷阱?怎么提升風險識別能力?遇到麻煩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本報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消費者和專家。
網購支付不要隨便掃碼,注意區分收款碼與付款碼的功能
“網購支付也要小心,不能隨意掃商家發來的二維碼。”江蘇南京市玄武區居民沈麗一次在家中用手機瀏覽購物網站時,看到一家不錯的網店,選中了幾件衣服后,與店家聯系付款發貨,原本就是支付完成后收到貨物、再確認付款的流程,不料卻發生了變數。
店家告訴沈麗,由于店鋪最近剛剛重新改版,換了收款賬戶,以前的賬戶暫時無法收到錢,希望沈麗能直接通過掃他們發來的二維碼付款,還答應給沈麗優惠,沈麗一聽覺得沒什么問題就答應了,隨即掃碼付款2001.5元。
第二天,沈麗發現遲遲未收到店家發貨的消息,以為是店家忘了,就通過網站留言,但過了很久都沒人回復。沈麗在店鋪頁面找到店家的聯系電話,打過去發現無人接聽,之后再次撥打發現竟已被對方拉黑,她這才明白自己是落入了騙子的圈套。
在網購過程中,一些平臺原本會有“收到貨物再確認付款”的交易擔保機制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然而,若不法商戶在消費者支付環節騙取其使用購物平臺監控外的掃碼方式進行付款,一旦消費者掃描不法商戶發來的收款碼進行支付,錢款將直接進入不法商戶賬戶中,原本的保護機制就會失效。
消費者不僅不能隨便掃商家的二維碼,自己的二維碼也不能隨便泄露。隨著掃碼支付的普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消費者不熟悉收款碼和付款碼的具體功能實施詐騙。
前些天,河南鄭州市自由職業者吳銘洋在某網站預訂了一份外賣,幾分鐘后,一名自稱是該餐廳服務員的小伙子打電話聯系。
小伙子說,因為他自己操作失誤,給吳銘洋多做了一份所訂餐品,愿意便宜5元賣給他,否則自己要交30多元全價賠償。吳銘洋心生憐憫,覺得做服務員不容易,多買一份也沒什么損失,就按照小伙子說的進行付款碼支付。
然而,付款碼剛發過去,吳銘洋就發現自己的支付賬戶被人劃走了999元。他趕緊打電話給那個小伙子,卻已聯系不上,再通過網站聯系外賣餐廳。外賣餐廳表示并沒有這名所謂的服務員,吳銘洋感慨:“沒想到一個不留神泄露了付款碼,竟會造成這樣的損失。”
消費者還應引起重視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目前條碼支付發展不規范,支付條碼容易攜帶惡意代碼、木馬和病毒的特點,竊取用戶敏感信息甚至盜取用戶資金。
為更好地規范支付業務發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去年底,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加強條碼安全防護,提升條碼支付交易安全強度,將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
業內專家分析,此次《規范》將條碼支付分為付款掃碼和收款掃碼。“付款掃碼”是指付款人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識讀收款人展示的條碼完成支付的行為,是用戶主動掃碼付款,俗稱“主掃”;“收款掃碼”是指收款人通過識讀付款人移動終端展示的條碼完成收款的行為,是用戶被動掃碼支付,俗稱“被掃”。
據了解,條碼支付風險乃至用戶資金損失多發生于消費者主動掃碼,特別是“主掃”靜態條碼。相比動態條碼,靜態條碼更易被篡改或變造,易攜帶木馬或病毒,真偽難辨,支付風險較高。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建議,消費者使用條碼支付時,盡量不要拿手機掃別人的靜態條碼,而是要讓對方掃你的手機。“那種事先貼在店鋪墻上的二維碼是靜態的,安全性遠低于手機上實時生成的動態二維碼。”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消費者 詐騙 支付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