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縱議 縱議
中拉文明 美美與共
早期全球化的重要推進者
金國平
1565年,西班牙航海家安德烈斯·德·烏達內塔發現了“太平洋回航”。這條海路的主體航程是從菲律賓的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再從美洲延伸至歐洲。馬尼拉—阿卡普爾科—歐洲這條航線成為世界歷史上最長的貿易路線之一,從1565年至1815年,持續了整整250年。這條航線連接了三大洲:亞洲—美洲—歐洲,成為當時全球化貿易的獨特風景。
一般而言,“馬尼拉大帆船”指穿越太平洋運載中國貨物的軍貨兩用大帆船。從墨西哥城南通向太平洋港口城市阿卡普爾科市的道路,被美洲人親切地稱為“中國之路”,抵岸的“馬尼拉大帆船”則被稱為“中國之船”。阿卡普爾科市還把每年11月17日定為“中國之船節”。
“太平洋回航”開通之后, 人員與物資交流成為可能。《美洲華僑華人史》中有記載說:“原來在中國和菲律賓之間進行的傳統貿易, 經過西班牙人的中介轉手, 迅速擴大到了美洲。貿易的商品構成也改變為主要以中國絲綢交換墨西哥銀元, 即所謂‘絲銀貿易’。這一貿易的形成和發展, 標志著中國和美洲經濟聯系的開始, 也開了人民之間友好交往的先河。”
雖然這條航路的來航是西班牙人開通的, 但商業回航則是西班牙航海家和中國領水員共同創造的。再則,若無中國貨品的供應與商人的參與, 這條航路根本無法維持。中國商人參與不僅僅是以賒貨的形式,而且進入了融資領域,因為所獲得的白銀并非全部流入了中國國內。“中國之船”不僅表明了它的來源地, 還說明了其貨物的屬性。從此意義而言, “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就是廣義的中國絲綢之路。其實, 中國北方連接中亞—中東—地中海的絲綢之路也以同樣的模式運作。
通過“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的絲綢、瓷器、工藝品及亞洲的各種香料等貨物源源不斷地輸入美洲, 然后部分主要商品再運往歐洲市場出售, 換回的主要物品是美洲白銀。這條航路從1565年起開通,到1584年投入商業運營,標志著環太平洋航行時代的開端。
自此, 太平洋兩岸開始了定期航行。這條航路不僅發現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它大大超越了太平洋傳統的航海范圍, 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太平洋航海時代, 而航海路線的巨大變化又促進著貿易新格局的形成。這條航路一直運行至1815年, 后因1821年墨西哥獨立而正式結束。
這段史實也為“一帶一路”倡議向太平洋和大西洋發展提供了無可辯駁的歷史依據。歷史表明:在早期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是重要的推進者,它以豐富的貨物和強大的私人資本推動了世界經濟一體化。
(作者為暨南大學港澳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秘魯文化富含中國基因
胡安·卡洛斯·卡普納伊
秘魯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兩國的文化交流古已有之。
比如,在秘魯發掘的印第安陶器,能看到其受到中國商代陶器的影響。秘魯北部沿海地區曾出現莫奇卡文化,莫奇卡人建造金字塔、神廟,用磚石建造溝渠,擅長灌溉技術、制陶技藝,當時的服飾和中國西南部的苗族服飾非常相似。類似的相似點還能在兩國對龍、獅子等形象的呈現中找到。可以這么說,在秘魯文化中能找到中國、亞洲文化的基因。
近代,兩國文化也有交流。100多年前,許多中國人來到拉美、來到秘魯。如今秘魯有幸成為拉美華人占比最多的國家,華人占秘魯總人口的10%。因此,在秘魯形成了一種獨特文化——華裔文化,這是兩國文明融合、交流的產物。
在秘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寫著“CHIFA”的店面,意思是中餐館,這個名字來自粵語“食飯”。我們有句俗語,每個秘魯城市的中心廣場一定有四個建筑:警察局、市政府、教堂和中餐館。秘魯有著世界最好的美食,全球頂級米其林餐廳中有許多都在秘魯。為什么我們的餐飲業如此發達?因為我們吸取了很多中餐烹飪的經驗技巧。
還有音樂,如今有一些秘魯的音樂家嘗試用中國樂器去演奏秘魯的經典曲目,看起來這是一種創新,但其實秘魯有很多傳統樂器與中國傳統樂器相似,兩國音樂間的交流其實早有淵源。
因此,如今我們提到秘中加強合作,是根植于文化合作基礎之上的合作,兩國的交流不僅是外交、政治、經濟領域的交流,還有兩國人民心與心的交流。我們應重視民間合作和交流,豐富交流的形式,并努力創造新的合作機制。
“一帶一路”倡議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獲得了包括拉美在內的世界各國廣泛認同,成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歷史上,拉美和加勒比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也是當前“一帶一路”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方。我們可以利用“一帶一路”推進兩國中小企業發展和經貿合作,這其中也離不開文化、教育等多種元素的交流。
(作者為秘魯前駐華大使)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中國 拉美 文化 秘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