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讓醫療救援的夢想飛起來
不久前,一場有關航空醫療救援的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其后的參觀活動中,在中日友好醫院立體停車樓的樓頂上,一群人站在巨大的直升機停機坪上,拿出手機對著一架專業航空醫療救援直升機拍照。一旁的風速儀快速轉動,陽光打在停機坪的金屬甲板,反射到一張張充滿期待的臉龐上。
這群人來自以北京為中心方圓600公里內的地區,既有醫院院長,也有危重癥、急診等科室的負責人。面對雄安特區醫療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2022年冬奧會舉辦提供先期醫療服務的支撐,他們一邊參觀,一邊思索。
“停機坪將成醫院標配”
“隨著中國低空空域開發以及航空醫療救援體系的逐步完善,直升機憑借靈活機動、高效快捷的特點,打造出一條空中綠色通道,為病患爭取到寶貴的搶救時間。”在介紹停機坪的設置時,中日友好醫院后勤與安全保衛處交通科科長劉斌說,“直升機停機坪必將成為綜合醫院的標配。”
這個停機坪外形為直徑20米的圓形,由國內最先進的鋼結構網架支撐,上鋪鋁合金甲板,在鋼結構與鋁合金甲板之間用氯丁橡膠隔離,防止兩種金屬長時間接觸而發生化學反應;周邊安裝活動式鋁合金安全網,配備專業的助航導航照明系統,具備24小時全時段響應和夜航起降功能。“夜晚從空中看,停機坪就像一顆璀璨的鉆石,鑲嵌在北京的北三環上。”劉斌說。
航空醫療救援作為一種反應迅速、專業化程度高的救護手段,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針對外傷發生率高、死亡率高等因素,發達國家和地區自1970年起,陸續建立起了立體化的衛生應急體系,經過四五十年的發展,已經實現了航空醫療救援的常態化運行。
“以2015年的美國為例,在擁有專業救護的航空器方面,共有直升機1045架、固定翼飛機362架,覆蓋全國84.5%的人口,響應抵達時間為20分鐘~40分鐘。”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應急辦相關人士表示,與之對比,中國只有10架直升機、6架固定翼飛機用于航空醫學救援,處于起步階段。
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應急辦統計的數字顯示,2015年,我國通用航空醫療救援飛行總量為699.43小時,飛行起降為435架次,華北地區占了飛行總量的70%。在此之前的2014年,全國的飛行總量為470個小時,2011年為1097個小時,整體呈現出波動式發展的特點。
深化合作,推進專業化建設
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當前北京市配備專業化直升機停機坪的醫院仍為數寥寥。除了北京,國內還有上海、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正在規劃建設航空醫療救護圈。2017年,位于北京的中日友好醫院、位于上海的瑞金醫院、位于湖南的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通過直升機轉運的患者均突破10例。
不過,推進中的中國航空醫療救援工作仍面臨不少問題:救援能力不足,實際可救護人數低于需求人數,飛行員、醫療人員及設備缺乏;部分政策較為宏觀,缺乏安全運營規范、航空器加改裝、上機認定等標準;安全監管人員不足,使用價格高,從業人員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等。
根據《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我國要構建陸海空立體化、綜合與專科救援兼顧的緊急醫學救援網絡,支持鼓勵通用航空企業增加具有應急救援能力的直升機、固定翼飛機、無人機及相關專業設備,發揮其在搶險救災、醫療救援等領域的作用。圍繞這個目標,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正投入這一領域。
據統計,2016年,國內通用航空企業共有320家,飛機2595架,通用航空駕駛員0.6萬人,且數字正在不斷增長。“推進航空醫療救援工作,不僅要有專業化的飛機、專業化的人員,安全文化建設更應擺在重中之重。”位于我國臺灣地區的UIA聯合國際救援服務機構首席執行官徐震宇表示,“在實際運營當中,臺灣地區積累出了好的經驗、壞的經驗,也會遇到過莫名其妙的情況,比如直升機高度對病人血液循環動力的影響,飛行遇到暴雨,發動機艙掏出鳥巢,轉運過程當中甚至掉過飛機。我們用掉下2架飛機、2條人命、一個正駕駛的手臂,說明航空醫療救援也是一個有風險的行業。”
北京市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副院長馬圣奎表示,專業化的航空醫療作業在我國近幾年有了較快發展,有關航空醫療救援發展的利好環境也在出現。作為一項高風險、高投入、高標準的工作,還須在航線審批、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等方面繼續推動。
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應急辦相關人士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進有關航空醫學救援基地建設,深化與國務院應急辦、中國民航局和軍隊的合作,構建協同發展的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強化救援能力和安全意識,研究相關配套政策、技術規范和標準,協調出臺飛行簡化審批程序,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降低使用成本。(記者 葉龍杰)
編輯:趙彥
關鍵詞:醫療救援 航空醫療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