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共享單車沒有進入“寒冬期”
2016年11月,我在廣州看見第一輛摩拜單車。彼時,這個“無樁停放、隨騎隨走”的新玩意剛剛在北京和上海投放,被認為模式清晰,潛力巨大。很少有人能料及之后的速度:幾個月后,各家投放的單車已擠滿大街小巷,被調侃“集齊了所有顏色”;2017年6月,資本還在不斷涌入,但重慶的悟空單車已經成為第一家宣稱倒閉的企業。此后迎來“洗牌期”,小藍單車、小鳴單車等第二梯隊紛紛倒下;眼下,市面上的頭部玩家已經屈指可數,ofo和摩拜不僅負面消息纏身,且短期內看不到盈利希望,共享單車似乎迎來了行業的“寒冬期”。
一般認為,行業發展周期要經歷四個階段: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在傳統行業時代,這個周期約有30年,信息產業時代約20年,互聯網時代約10年,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周期越來越短。從這幾年的案例來看,視頻領域的優酷與土豆合并,打車領域的滴滴與快的合并,外賣領域的美團與大眾點評合并,無一不是演繹著同樣的故事:某個領域成為新興風口,熱錢涌入造成“燒錢大戰”,市場洗牌剩下幾家頭部企業,出于擴展規模或者尋求盈利的需要,分庭抗禮或者抱團取暖。如今,行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背后,是資本市場有了不一樣的改變,特別是近幾年,騰訊、阿里巴巴這種大體量的企業也紛紛布局投資,能通過閃電般的“補貼戰”結束競爭,通過收購、合并行為實現扭虧為盈。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共享單車行業已然結束了成長期,正進入成熟期的關鍵階段。而當下,無論是ofo遇到融資困難,阿里扶持哈羅單車,還是滴滴收購小藍單車,都是各有所指,有投資者希望能合并盈利,也有巨頭爭奪控制權,以完善自己在“互聯網+”時代所搭建的生態體系。
不過對消費者來說,無論背后的資本角逐如何激烈,最關心的還是用戶體驗。從一方面來講,共享單車是創新性的產品,成功對接上人們“最后一公里”的需要,且不同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有助于將單車不斷升級,并能夠使消費者近乎免費地體驗這些產品;另一方面,多數企業將搶占市場規模作為重心,導致管理并沒有及時跟上,比如運營成本高企,大量壞車得不到及時維修和回收,而針對車輛隨意擺放、過度投放的問題,目前為止并沒有一種好的解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這些問題視為一種創新事物的伴生現象,但也需要注意到,共享單車要真正體現出創新的價值,就不能回避短板,而是要積極配合好相關政策,努力融入城市綠色出行體系建設。去年,無論是交通運輸部等10部門聯合出臺的指導意見,還是各地制定的實施細則,雖然對投放量、押金等作出不同規定,但從總體基調上來說,對共享單車是審慎包容、鼓勵發展的。行業也要認識到,市場競爭不能以擾亂秩序為前提,誰能更好地把握創新方向,適應政策導向和用戶需要,誰就能贏得政府和消費者的信任。
共享單車的“資本大戰”,成就了其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也從側面說明它充分解決了人們的出行難題,具有持續發展的潛力。同時,被稱為“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也第一次讓中國的互聯網產品走在世界前頭,對激發創新活力起到帶動作用。這都意味著共享單車還遠未到“寒冬期”,當前遇到的融資難、補貼難、資源浪費等問題,表面上復雜膠著、勝負未卜,但追根溯源,是資本出于各種復雜因素在背后角力的結果。從總體上看,共享單車的市場變量已然很小,未來也將出現幾家企業分割市場或合并的結果。然而最大的看點,還是在于誰能把資本優勢轉化成業務優勢,通過創新性的產品和服務取勝。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單車 共享 進入 寒冬期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