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讓骨折老人重新挺起脊梁
透視下精確定位骨折椎體,經皮穿刺(皮膚切口約0.5厘米)建立工作通道,經通道將球囊置入骨折椎體內;然后“吹氣”擴張球囊,使骨折后壓縮的椎體“挺立”復位;再灌注填充骨水泥使骨折椎體重新變“瓷實”。患者術后疼痛迅速減輕,一天即可下床活動,數日即可出院。
由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主任楊惠林教授領銜的團隊,歷經10余年潛心鉆研,圍繞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微創診療,在關鍵技術、診療理念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在我國大多數省(市)得到廣泛應用,數以萬計的老年患者從中獲益。這一由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香港大學共同完成的《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微創治療體系的建立及應用》項目,日前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開展微創椎體后凸成形術
我國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達4500萬人,每年新增181萬人,預計2020年將達5000萬人。
棘手的是,治療面臨兩難境地。該病患者多為老年人,若保守治療,患者長期臥床,活動量減少,骨量進一步丟失,導致再骨折,形成惡性循環。傳統開放手術也困難重重。一方面老年患者身體基礎情況差,并發癥多,手術風險大;另一方面由于骨質疏松,開放手術就如同在爛木頭上釘釘子,失敗率高。據統計,僅鋼釘松動率就高達25%,被列為相對禁忌證。
2000年,楊惠林團隊與國際同步,在國內率先開展微創椎體后凸成形術,即透視下經皮穿刺,椎體內置入球囊、擴張復位;退出球囊,灌注骨水泥。2002年,該團隊發表了中國第一篇微創椎體后凸成形術研究論文。
微創椎體后凸成形術為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帶來了希望,但作為一項全新的手術技術,可以借鑒的經驗很少,探索之初面臨的難題不少:穿刺可能損傷脊髓和血管;球囊擴張不足,不能滿意復位,復位過度可能導致椎體開裂、骨水泥滲漏;骨水泥滲漏可導致癱瘓甚至死亡等災難性并發癥。
項目組經過尸體解剖、影像學分析等多領域的反復摸索、實驗,建立了椎體精準穿刺關鍵技術,實現穿刺點、穿刺方向、穿刺深度的精確控制;建立骨折椎體初始高度估算數學模型,實現骨折椎體量化、有效復位;建立基于“時間、溫度、壓強”三要素的骨水泥梯度灌注系列關鍵技術,實現安全灌注,最終實現了從技術探索到臨床廣泛開展的跨越。
治療中,注入患者骨折椎體內的骨水泥約數毫升,但何時以何種狀態注入卻難以拿捏。太稠可能過早凝固、難以注入,過稀容易滲漏,如經骨折裂隙滲漏至椎管內或血管內,甚至可以導致災難性后果。“一點一點反復計算、反復比較。”項目組成員、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科教處處長朱雪松,對研究中確定骨水泥的最佳注入時間的曲折經歷記憶猶新。研究團隊經過反復試驗、比較,最終確定骨水泥在拉絲期后期、團狀期早期,即雙指擠壓骨水泥不粘乳膠手套,此時為最佳初始注入時間窗;同時還研發了灌注壓實時監測系統,顯著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
新理念帶來治療新突破
是不是每個壓縮椎體都要行微創手術呢?其實不然。項目團隊研究發現,患者雖有多個椎體壓縮骨折,但引起癥狀體征的往往是個別椎體,僅對這樣的椎體行微創手術,即取得滿意療效。因此,該團隊提出“疼痛責任椎體”概念及僅對“疼痛責任椎體”行微創治療的原則。進一步研究提出了“疼痛責任椎體”判定標準,包括癥狀體征和影像學檢查,改變了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治療理念。患者一般術后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動,避免了長期臥床并發癥,為骨質疏松癥的綜合治療贏得了寶貴時間。
另外還有一類嚴重的椎體骨折,椎體內存在空腔,甚至形成假關節。由于椎體前、側壁缺損,骨水泥滲漏率高達79%,甚至整體脫出。以往對這類患者往往束手無策。
研究團隊迎難而上,通過臨床表現、影像、病理學研究發現這類骨折的實質是骨折不愈合。隨后提出了“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骨不愈合”的概念及診斷標準,并建立了骨水泥二次調制灌注封堵和骨水泥—骨錨合技術。即先在椎體周壁缺損處灌注骨水泥“砌墻”封堵缺損,然后再灌注骨水泥至椎體內空腔,既實現了缺損封堵,又使骨水泥在椎體內與骨牢固錨合,使以往未被認識或放棄治療的患者得到了安全有效治療。
上述技術和診療理念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項目團隊的上述研究成果被美國、英國、加拿大等6個國家的8個診療指南和全球11個保險政策采用,并被國外43部專著引用。
以病人需求為科研出發點
此次是該院骨科團隊第二次獲得國家科技獎勵。20世紀80年代,隨著建筑及交通業的發展,高處墜落和交通傷發生率明顯增高,很多患者發生嚴重脊柱脊髓損傷卻得不到有效治療。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在全國著名骨科專家、中國脊柱外科領頭人之一唐天駟教授的帶領下,在國內率先開展脊柱后路短節段經椎弓根內固定技術。該技術被業界專家譽為“我國脊柱外科領域中的一個里程碑”。2004年,該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骨質疏松導致的骨折患者不斷增長。這類骨折再運用原有技術已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這對醫療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以病人的診療需求出發,針對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治療中的一系列難題開展科研攻關。
“醫者仁心,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解決患者的疾痛,將病人實際的診療難題作為我們多學科研究的原動力,解決診療難題,更好地為病人服務。”楊惠林說,“這份以患者為本、以病患為先的理念,正是多年來董天華教授、唐天駟教授傳承下來的為醫之道,也是我們醫者的初心和使命。”
編輯:趙彥
關鍵詞:骨折老人 微創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