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回暖醫患關系要以心換心
隆冬時節,一條“暖新聞”在朋友圈中刷屏:南京的劉老先生在雪地中摔倒昏迷被送往醫院搶救,在沒有家屬在場的情況下,醫生的一句“先救人,所有責任我來擔”的承諾讓手術及時進行,最終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這位醫生的善舉,讓聞者心中暖意十足。近些年來,醫患糾紛頻現報端,無形中加大著兩大群體的鴻溝,本應是“一致對外”的診療共同體齟齬不斷,甚至彼此敵對。尤其令人遺憾的是,不少患者及家屬“由點及面”地產生了對整個醫生群體的刻板印象,無端地抨擊、污名醫生,甚至信奉遇事“有理無理,鬧大了再說”。在這樣的背景下,些許風吹草動似乎都能成為當下醫患關系不能承受之重,“醫者仁心”四字備受考驗。
是什么讓醫患關系“病了”?“醫者仁心”何以不再響亮?原因固然是復雜的,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信任缺失的窘境。面對命懸一線的患者:不手術,顯然不違法,但有悖治病救人的初心;手術,可能不違法,但卻容易惹麻煩、吃官司。于是,患者猜疑醫生診療沒有盡心盡力,醫生擔憂患者訛詐賴上自己。信任危機加之制度缺位,院方和醫生的主動擔責就有可能讓自己成為“背鍋者”。于是乎,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突發情況時刻板按規定走,否則寧可“不救”,似乎倒成了“明智之舉”。
一個有溫度的社會不需要這樣的“明智”。破解醫患關系的死結顯然不能只靠一兩個醫生的無畏與熱血,如何匯聚合力實為全社會共同面臨的課題。在筆者看來,首要一條就是以法律制度為更多醫生保駕,讓他們不再遭遇兩難抉擇。去年底,最高法已出臺相關解釋,對醫務人員獲批準實施的救助,患者因此要求賠償,不予支持。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詳盡的實施細則與配套體系應當盡快完善。重申法治之于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意義,為的是讓正常工作的醫護人員“有人撐腰”,讓遭受損失的患者“有地說理”,這是和諧醫患關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醫患關系歸根結底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法律制度可以框定是非,但真正回暖升溫還得靠以心換心。正如此次事件中的醫生所言,“永遠會選擇救人,但前提是家屬的信任”。可見,醫生不忘“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的初心,患者及家屬始終對醫生抱以信任與理解,才能為醫患之間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激發仁心與大善。
編輯:趙彥
關鍵詞:醫患關系 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