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空氣變好了,環保還有哪些“硬骨頭”要啃?

2018年01月03日 15:36 |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分享到: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璐晶 | 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1期)

環境保護一直是人民群眾關心的重點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

2017年12月21日,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表示,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

李干杰曾用“前所未有”形容這5年國家對環境污染治理的力度之大。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從一組數據中可見一斑:過去5年,我國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從2012年的21.38%上升至2016年的22.3%;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

“大氣十條”成效顯著,減排進入深水區

2013年6月1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同年9月10日,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大氣十條”,確定了具體指標: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2017年12月,李干杰表示,2017年是“大氣十條”收官之年,設定的重要目標有望全部實現。2017年1月至11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8.2%、31.7%、25.6%,北京市下降35.6%、接近60微克/立方米。

秋冬季歷來是京津冀地區霧霾較重的時段,為了做好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打好“藍天保衛戰”,環境保護部還會同9個部門、6個省市,制定出臺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2017年入冬以來,京津冀地區的空氣質量比以往有了很大改觀,人民群眾最直觀的感受是藍天多了。

現北方進入供暖季已一個月有余,以2017年11月河北為例,數據顯示,與2016年同期相比,河北污染次數、程度都大幅下降,全省累計PM2.5重污染時段減少1278小時、PM2.5小時峰值濃度降低38.3%。河北2017年秋冬空氣質量達到近5年來最好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實施“大氣十條”成效顯著,但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從污染源方面看,一是燃煤排放仍然是主要問題;二是控制我國機動車污染仍然需要新的舉措;三是非電行業,如鋼鐵、建材、化工、有色冶金等都是高污染行業;四是農村大氣污染治理需要加強。

“要打贏藍天保衛戰,減排是硬道理。現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減排進入了攻堅期。原來好減的都減了,剩下沒減的都是難減的,是難啃的‘硬骨頭’。”郝吉明說,“污染物減排進入了深水區。在打贏藍天保衛戰中不僅要控制PM2.5,還要推進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

正如李干杰所說,“我們的攻堅行動,可不是打一次就完,以后幾年還會長期地把它堅持下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開展的這些專項行動,制定實施的這些措施絕不是‘運動式’,而恰恰是在探索和建立長效機制。”

深入實施“水十條”,有序推進“河長制”

2015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外發布。這份被稱為“水十條”的“行動計劃”對加強水環境管理,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做了詳細部署。

“水十條”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推進水環境管理戰略轉型的路徑平臺。簡言之是希望改變“九龍治水”的局面。“水十條”統籌兼顧各部門職責,各類水體保護要求,搭建平臺、凝聚共識,充分調動發揮環保、發改、科技、工業、財政、國土、交通、住建、水利、農業、衛生、海洋等部門力量,開創“九龍”合力、系統治理的新氣象。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

2017年一年來,河長制有序推進,各地形成了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湖的管理和保護工作的制度。

意見明確,各級河長肩負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等六大任務。同時,河長制也有嚴格的督辦考核。水利部建立河長制督察制度,派出16個督察組逐省查看,“一省一單”反饋結果和整改意見,并將其納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內容。環保部也將河長制考核納入中央環保督察進一步督促各地整改。

全面實施“土十條”,土壤保護預防為主

不同于大氣和水污染,土壤污染具有不易察覺、易累積、危害大、治理難的特點,但目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仍處于起步階段,底數不清、技術薄弱,已經嚴重影響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影響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環保部等部門自2013 年啟動編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十條”),歷時3年,于2016年5月正式發布實施,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路線圖。

根據2014 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這次歷時9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其中,鎘、汞、砷、銅等重金屬污染問題突出。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生態部(土壤環境保護中心)主任王夏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于土壤保護來說預防為主是必須始終堅持的優先策略。根據歐美發達國家土壤污染治理經驗,污染預防、風險管控、治理修復的投入比例大致為1∶10∶100,優先保護好優質的土壤是避免后期治理與修復大量投入的關鍵。

“我國土壤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土壤環境保護壓力持續加大,必須立足國情和發展階段,充分認識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既要堅定打攻堅戰的決心,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王夏暉說。

中央環保督察兩年來成績顯著

在眾多環境數據持續向好的背后,中央環保督察無疑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央環保督察2016年1月在河北開展試點,至2017年8月,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已完成進駐四川、吉林等8省份。2017年12月底,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啟動,陸續向吉林等8省份反饋督察意見。至此,從2016年到2017年兩年的時間,中央環保督察完成了對全國31省份的覆蓋,問責人數超過1.8萬。對于中央環保督察的效果,李干杰部長用“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加以概括。

其實,環保監察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常態,但開啟中央環保督察,卻令許多省份倍感壓力。傳統的環保監察,即使是跨區域監察,對象也只是企業,雖然能夠查到污染問題,但把大量的精力花在點源監管,解決的是局部問題,而且經常是“監察一走污染又來”。

“一個問題,舉報多次,雖然是不同層級處理,但最終都會轉回地方,而地方的‘土政策’、領導的武斷決策、人情關系都會直接影響到問題的解決,所以一個問題過了幾年,還是問題。”一位環保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中央環保督察,從環保部門牽頭到中央主導,從以查企業為主轉變為“查督并舉,以督政為主”,被看作是我國環境監管模式的重大變革。

中央環保督察的力度究竟有多大?以2017年8至9月涉及8個省份的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為例,根據2017年12月底公布的情況,督察組交辦的40706件環境問題舉報已基本辦結,共立案處罰10806家,罰款54759萬元;立案偵查335件,拘留424人;約談4855人,問責6471人。

環保督察還促進了地方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李干杰表示,很多地方把中央環保督察當成推動綠色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很好契機和動力,借此機會加強企業的污染防治,內化環境成本,讓守法企業有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尤其是整治那些散、亂、污企業,比較好地解決了一些地方突出存在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

針對未來是否有“督察走了,污染回來了”的問題,李干杰表示,2017年年底或2018年年初,要針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問題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

2017年12月底,環保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透露,2018年擬對第一輪督察開展“回頭看”。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空氣變好 環保 硬骨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