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2017再談中國畫:筆墨還重要嗎?
分離又回歸的中國畫現狀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唐勇力贊成陳平的教學觀,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方針是傳統為本、兼容并蓄、中西融合、傳統出新,強調的四大基礎正是與陳平的“詩書畫印”藝術觀是一致的。
但是他認為,問題應該回到當下,正如目前在探討筆墨問題的學者們皆是以50歲以上的創作者和藝術研究者為主,但是如果將年輕的中國畫學者聚集起來再來討論筆墨,或許他們關注的問題并非如此。
“他們想的更多的是圖式、圖像構成、視覺效果,筆墨語言、氣韻生動或許并不是他們關注的對象。”唐勇力認為,中國畫面對年輕人的問題與中國畫走近國際視野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西方人無法理解中國畫的本體繪畫語言,年輕人同樣如此,而且在未來也會越來越難。即便美術學院教學加強了傳統教學:“中國畫的本體語言如果還是停留在筆墨上,將來的發展就是小眾,就是少數人的玩賞,不是大眾的繪畫。從繪畫前景來講,我是有擔憂的。”
張立辰 欲雨 紙本設色 358×191.5cm 2004年
《美術》雜志主編尚輝也如此認為,我們談及的筆墨與心性,從客觀來說西方人是難以理解的,只能是中國人獨有的藝術:“我們可以暢想一下,中國屬于溫帶地區,尤其是江南的溫潤就像是筆意墨趣的創作;而到了歐洲光照十足,就應該是顏色繪畫發生的地方。”他認為,100前年談中國畫,跟100年之后談繪畫的區別,就在于們今天遇到的中國畫要解決的很多問題:造型問題、圖式問題、圖像問題,中國繪畫原來沒有的本體語言的要素,在今天都要容納進去。尤其是年輕人所認知的中國畫本體語言的回歸和探討,肯定只能是傳統中國畫的部分回歸。
郎紹君則把當下藝術家對筆墨的把握與認知概括為兩個傾向:分離傾向與回歸傾向。分離,意味著淡化、離開以至放棄筆墨語言;回歸,意味著回到甚至堅守筆墨語言。革新探索在觀念、材料、題材、風格諸多方面促進了分離傾向,但博物館、美術館的激增,收藏拍賣的活躍,則提供了重新認識筆墨的條件。美術史論研究的繁榮,也不斷改變著人們對傳統藝術的認識。
郎紹君總結當下的中國畫壇現狀:20多年以來,多數畫家以中西兼容、邊學傳統邊寫生創造的方式設計自己的藝術之路。學宋代院體,學董巨,學元四家,學董其昌,學黃賓虹,都成為新的熱點。田黎明等的沒骨人物,吳山明等的宿墨人物,劉國輝、李伯安、袁武等的寫生人物,郭全忠、王彥萍、李世南、朱新建、尉曉榕、李孝萱、李津、劉進安等中西兼容的現代寫意人物,蕭海春、許信容、盧輔圣、丘挺、周凱、陳平、范揚、李學明等的“以復古為革新式”的山水人物,張谷旻、張捷、林風俗、張彥、何加林、盧禹舜等以寫生為手段的山水人物,龍瑞、姜寶林、卓鶴君、賈又福等在傳統與現代兩難境遇中大膽探索山水畫,杜大愷獨樹一幟的彩色風景,江宏偉、何家英、唐勇力以及一大批中青年畫家多種題材與樣式的工筆畫探索,都推動了筆墨的繼承與現代演進。大多數人選擇的路徑,是既分離又回歸,以輕松的態度兼容中與西,兼容傳統與現代。這一潮勢,也許最值得關注。
當然,中國畫的發展還在面臨著高科技、信息數碼的新時代,而這樣的社會發展之下中國畫的價值和功能在哪里?這個問題很值得深思和再次探討。同時還有潘公凱提及的,如何將中國畫的語言體系推向國際視野,這將是中國畫接下來幾十年要解決的大工程。
編輯:楊嵐
關鍵詞:中國畫 筆墨 2017再談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