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美術創作當有家國情懷
古往今來,不朽的美術經典,其最動人的魅力,在于生動新穎的藝術語言中,飽含對生命的贊美、對美好人性的謳歌、對人生理想的抒發,以及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充滿濃郁的家國情懷。恰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所指出的:“擁有家國情懷的作品,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蘊含在中國古代優秀文學藝術中的家國情懷,更應體現在中國當代美術創作中。
承揚精神傳統
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綿延不斷,根植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家國情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國情懷,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深厚的精神底色,也是中國當代美術最應承揚的精神品質。
中國當代美術,自改革開放以來呈現繁榮景象——主流藝術蓬勃興旺、實驗藝術勁頭十足、大眾藝術煥發活力,涌現不少動人作品。特別是在近些年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中華史詩美術大展”中,能夠看到很多美術工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畫筆,為今人展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優秀的傳統精神,使觀眾感受到延綿于中華文脈深處的家國情懷。這種家國情懷,使中國當代美術創作,彰顯迥異于西方當代藝術的價值取向和審美特質。
應該看到,在多元化的中國當代美術格局中,也呈現一些諸如沉迷或囿于個體感性欲望彰顯,以及局限于日常生活表象的獵取等創作傾向。這些傾向,與文藝的人民性要求相去甚遠,也與我們優秀的藝術傳統相悖。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背景下,消費文化、娛樂文化呈現一種活躍景象。這在更大的層面上滿足了人們不同的審美文化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藝術的內在精神與象征意義,使藝術創作呈現極力彰顯個體感性欲望,關注生活表層化的價值取向。當這種價值取向的大眾文化在西方甚囂塵上之時,鮑德里亞等西方當代文化學者便以一種反思與批判的態度,提醒人們對這種新的“部落神話”要保持足夠的警覺。這種在西方當代文化中不斷被質疑、反思、抵御的文化景觀,卻在中國的當代美術格局中有所浮現,讓藝術在欲望的彰顯和平庸的快樂中,消解承載文化記憶、彰顯人文關懷、激勵人們向善求美的價值取向。
中外美術史上的美術經典,無不超越個體感性欲望與生活表象,表現天地人生之美,表達無盡的時空慨嘆、對現實人生的思考、對他人命運的關懷;無不高揚深刻雋永的人文精神,在自我經驗的抒發中,折射出時代精神和人生思考。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蘊含于中國傳統文脈中延綿濃郁的家國情懷。這種情懷,在中國現代藝術的進程中得到極大宏揚。
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美術開啟現代化進程。一批文化精英、仁人志士在反思中國傳統文化、探索民族救亡的過程中,將批判鋒芒直指元代以來“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的文人畫,呼吁并引領藝術從超然遁世轉向現實關懷,從遣性怡情轉向為人生而藝術,從筆情墨趣的把玩轉向為民族而抒寫。許多有作為的藝術家,將自己的藝術興趣、藝術追求與國家民族命運維系在一起,與社會現實與時代發展聯系在一起,用各種藝術形式記錄時代風云,表現現實生活,表達人生感受。特別是在國難當頭的抗戰時期,許多藝術家走出“象牙塔”,奔赴抗戰前線,走進邊區鄉村,以筆為槍,用畫筆和刻刀去表現火熱的救亡斗爭、呈現大眾救亡的熱情。如曾履職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呂斯百,明確表示在藝術上追求的最高目標是“崇尚偉大”,他要求師生們在內憂外患的境遇中去思考“何以表現民族性的偉大犧牲精神,如何激發志氣而垂示子孫”?1936年畢業于廣州市立美術學校的黃茅認為,抗戰是時代情感的總匯,個人情感當以時代情感為依歸,“今日為抗戰決定的感情絕不是附庸風雅,而是積極的戰斗的革命精神”。正是在為爭取民族解放而藝術中,許多美術工作者成就了自己的藝術和人生。可以說,他們用藝術的方式,高揚民族集體的奮爭精神和自強意識,成為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美術最重要的精神特質和創作傳統。
正是這種精神特質和創作傳統,使中國當代美術在價值取向上完全不同于中國古代藝術,也完全有別于崇尚標新立異的西方現代藝術。因此,一部中國現代美術史,既是中國美術家力求藝術語言、風格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換的歷史,更是百年來中華民族不懈抗爭、奮進、變革、發展的形象史。
描繪時代畫卷
藝術,總是在傳承與創新中拓展自己前行的道路——傳承的是精神,創新包括形式。今天中國當代美術的發展,也應承揚于漫長歷史發展中積淀下來的優秀傳統。這種傳統,不僅是古代的,也包括近百年來在爭取民族救亡、解放、奮爭與發展中形成的為民族吶喊、為時代而歌、為國家塑像的精神特質。
今天,藝術創作語境發生很大變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成為時代給藝術家提出的課題。藝術風格、樣式以及審美趣味的多樣化,也就是美術應有的景象。在多樣化藝術格局中,大眾文化的興盛和藝術創作的日常生活化取向也屬正常現象。但是,藝術的大眾化,并不等于個人感性欲望的肆意彰顯;藝術的日常生活化,也不等于將藝術表象化和庸俗化。我們看到,在一些當代藝術創作中,恰恰以“當代”之名,行流俗之實;以“先鋒”之名,彰顯個人欲望。流俗圖像的制作,不僅滿足了自我快適的需求,也將藝術變成了獲取名利的產品,尋求經濟回報成為一些美術工作者創作的現實動力。藝術一旦卸下應有的價值取向和責任擔當,必然會消解現代以來形成的關注現實、直面人生、維系民族命運的中國藝術精神特質。與此相應的,就必然是庸俗、低俗、媚俗“三俗”化的娛樂產品的泛濫。
中國當代美術,既置身于全球化語境中,面臨藝術與其他文化形態跨界交融、藝術與社會共生互動、藝術對“媒體奇觀”警覺與反思、藝術自身的語言媒介變革等問題;又有自身獨特的傳統資源和文化語境——自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美術形成的高揚集體自強精神、蘊含濃郁家國情懷的新傳統,是中國現代美術百年來緊緊維系民族命運、國家發展而獲得的獨特精神特質。百年來,全球范圍內的現當代藝術都在以拓展延異的方式拉開與傳統藝術的距離,但是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現代藝術像中國的現代藝術那樣,與現實、與時代、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得如此緊密,以至于百年來中國社會變革的風潮、歷史奔涌的濤聲,總是回蕩在中國現代美術的長河里。正因為如此,中國現代美術有她獨特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品格。
今天,中國當代美術更需要以一種積極的介入精神,參與現實,深入民眾,關注當代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中國的社會變革。今天的美術工作者,更需要以“大我”的意識超越“小我”,擔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用藝術的方式去呈現當今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因為當今中國,正處于即將迎來飛躍發展的沖刺階段,人們的觀念、心靈憧憬與現實規約力之間的沖突,比任何一個時期都強烈;為實現民族復興、富強大國的中國夢實踐,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壯闊。因而,中國當代美術,應該而且必須擔負起為人民發聲、為時代放歌、為大國塑像的職責,去表達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審美理想;以詩性精神為動力探尋人性的秘密,尋求人性的完美體現,最終用藝術講好中國故事,為塑造大國形象添光增彩,激勵民眾勠力同心、奮發向前。
新時代呼喚美術工作者用心感悟時代變革中的新氣象,用真情去體察現實生活與民眾的審美文化心理,用敬慕之心去承揚深厚博大的優秀民族藝術傳統,最終將個人的審美理想、藝術追求融入構筑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作出融人民性、時代性、創新性為一體的不辜負時代的作品。也只有這樣的時代抒寫,才能使美術工作者自我的藝術理想與藝術價值,得到最充分實現。
編輯:楊嵐
關鍵詞:美術創作 家國情懷 藝術 美術 中國 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