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馮俊鋒:科學評估助力精準扶貧
作者:四川省政府信息公開辦公室副主任 馮俊鋒
當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已進入攻堅階段,工作成效如何?貧困村、貧困戶摘帽由誰說了算?這就需要有效的監督和評估。實踐中,不少地方都采取了“第三方評估”的創新舉措,避免了自彈自唱,監督了政策的落地落實情況,也推動了法治政府建設。
十九大報告要求,“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第三方評估全程評價并監督脫貧攻堅,有力提升了扶貧工作針對性、有效性。但與此同時,一些地方過于強調“結果式”“數量化”的評價傾向,導致個別評估機構把展板、會議紀要、發文件數量作為工作落實的依據,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個別調查員拿尺子丈量文件厚度的“奇葩”評估方式。不少基層干部反映,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填寫文字資料、表格和做展板,自己不會,只有花錢請人去做,導致鄉鎮打印店生意特別紅火。
減貧脫貧成效如何,既要用數字說話、善于運用第三方評價,更要看到老百姓的實際脫貧成效。有的評估指標過分依賴數字,反而有失準確性。比如,評估一戶人家是否脫貧,有評估機構全用數據去評估:每人四季衣服應有多少件?鞋子多少雙?糧食多少斤?床有幾張?引起一些村民的反感。用好第三方評估這一新生事物,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完善,應該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中央相關部門不久前表示,要建立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推進信息共享,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報數和檢查評估,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在“互聯網+”時代,應積極搭建貧困農民辦事不出門、賣貨在網上的“互聯網+脫貧”新模式。貧困地區的政府應注重線上線下相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拓展農產品銷路。用扶貧數據平臺實現扶貧的精準,讓扶貧對象與幫扶部門的信息實現精準到人,讓扶貧進入、退出機制,第三方評估實現適時動態監測,支持互聯網企業在扶貧領域的投入和參與,鼓勵地方政府在“互聯網+脫貧”領域的嘗試和創新。
實現這一要求,首先要全面提升調查人員的業務素養,尤其要增加熟悉農村情況的調查人員。目前,一些地方參與第三方評估的人員主要由大學老師和在校學生構成,基層工作經歷缺乏,農村工作不熟悉,只停留在問卷調查表上,對個別指標把握不準,只能“一刀切”,存在對象識別的評估不準確現象。一些農村基層干部建議,第三方評估的每個評估小組至少應有一位熟悉農村工作的同志帶隊。
科學評估,還要建立在科學合理設計問卷指標的基礎上。評估扶貧工作是面向基層群眾的一項十分細致的工作,在個別問卷指標設計上應照顧到村民們的文化程度與理解程度。比如,有扶貧干部提出,像工資性收入、生產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概念,有些連鄉鎮干部都不太清楚,影響了評估效果。扶貧工作做得怎么樣,既不能只讓當地政府“自說自話”,也不能過于迷信專業的概念和數據,而要建立在腳踏實地的調查走訪基礎上。四川省把扶貧對象的“滿意度”及時調整為老百姓的“認可度”,凸顯了脫貧攻堅的科學態度與打硬仗的決心。此外,為了實現科學評估的目標,也有必要邀請專家學者、“兩代表一委員”、退休基層老干部、新聞媒體等熟悉農村和扶貧工作的人員,組成專門評估調查督導組,進一步確保評估的客觀真實、全面準確。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評估 扶貧 科學 精準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