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依斯汗:六十年,把愛獻給三十個孩子
依斯汗·波列克拜(左)與鄰居何桂華交談。資料圖片
哈薩克族牧民有“冬窩子”——溫暖少風的山谷盆地,是冬天畜群防寒避風的最佳場所。與之對應的是“夏窩子”——氣候涼爽的高山牧場,是夏天畜群增膘增壯的不二選擇。
新疆阿勒泰市國營一牧場克孜塔斯分場還有一個“暖窩子”——哈薩克族老人依斯汗·波列克拜的家。60余年,先后有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維吾爾族4個民族的30個孩子在她家寄養,得到照顧。如今孩子們長大成人,兒孫達128人。他們親切地稱依斯汗為“阿帕”(哈薩克語“奶奶”的意思)。
11月16日,雪后的阿勒泰陽光燦爛。記者從烏魯木齊坐了一夜的火車,來到“老阿帕”依斯汗用溫情營造的“暖窩子”,感受人間大愛。
依斯汗老人告訴記者,她5歲那年,父親去世了,當時哥哥8歲,母親一個人帶著他們兄妹倆,生活艱難,周圍的牧民經常幫助他們。一塊馕、一桶奶、一碗抓飯……點點滴滴,依斯汗記在心里。她以真摯樸素的情感,回饋養育她的這片土地和牧民。
“阿帕的恩情我報答不完”
阿勒泰的冬天漫長而嚴寒。窗外漫天飛雪,屋里爐子邊的炕上睡了十幾個孩子。好幾個腳丫子露在外面,那準是高個兒的;還有一兩個愛說夢話……今年63歲的維吾爾族老人努爾泰·阿布都哈德爾,向記者描述這樣一個畫面。當年,努爾泰第一個來到依斯汗家,見證了這里延續了60多年的溫暖。
1956年,剛滿兩周歲的努爾泰,母親身患重病,無法照顧他,父親又常年放牧,不能把他帶在身邊。得知這一情況,依斯汗主動對努爾泰的母親說:“放心,只要有我的孩子一口飯吃,我就不會餓著他。”
依斯汗帶努爾泰回家,和自己的兩個孩子一起撫養。“阿帕從來不會餓著我們,馕不夠了有馕渣,她會把馕渣泡進牛奶里給我們吃,特別香!”努爾泰講述當年時光,眼里充滿感激。
1960年,依斯汗家附近有了當地唯一的學校。此后,陸續有牧民上門找依斯汗。他們想讓孩子上學。但常年轉場放牧,沒法給孩子一個穩定的讀書環境。于是,他們只能求助依斯汗,讓孩子借宿在她家里。
“我至今都無比感激,當年阿帕沒有拒絕我的父母。”葉然古麗·吐魯思斯別克說,1981年,小學畢業后葉然古麗來到依斯汗家借住。三年間葉然古麗只回過三次家。“太遠了,騎馬要兩天。冬天雪太深,只能夏天回去。”
三年一晃而過,1983年葉然古麗考上阿勒泰市一所中專學校。“當年阿帕收留了我,為我的人生提供了新的機遇。她的恩情,我永遠報答不完。”如今是阿勒泰市國營一牧場克孜塔斯分場副場長的葉然古麗說。
“媽媽說我們都是一樣的”
夜靜謐,孩子們都在熟睡,依斯汗點上油燈,拿起針線坐在燈旁,給孩子們縫補破洞、做鞋墊……在依斯汗的兒子木黑提·田加汗的記憶里,這是他印象最深的一幕。
“我出生時,家里孩子有近20個。”木黑提說,他每天和其他孩子一起吃住、上學,大家已區分不出哪些是親生的,哪些是來家里借住的。
“你們都是一樣的。”這是依斯汗給木黑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依斯汗也是這么做的,有時候在自己孩子看來,媽媽甚至對別人家的孩子更偏心些。家里孩子多了,難免偶爾會起點小爭執,這時依斯汗會首先教育木黑提:“他們離父母很遠,難免想家,作為大哥哥,你應該好好愛護他們啊!”
1985年,依斯汗的丈夫不幸去世了,她一個人獨自撐起這個“暖窩子”。小兒子葉斯波拉提·田加汗和蒙古族男孩布仁加甫是初中同班同學。因家里無法照顧,依斯汗就把他接到家里,當成自己的兒子來照看。布仁加甫和葉斯波拉提每天一起上學,一起回家,不知情的還以為他倆是“雙胞胎”。
葉斯波拉提記得,1997年布仁加甫住進他家時的情景。“當時他看起來怯生生的。”布仁加甫性格十分靦腆,剛開始都不敢跟大家坐在一起吃飯。依斯汗看在眼里,端著碗走進里屋開導他。很快,布仁加甫完全融入這個大家庭中。2000年,布仁加甫要去市里上學,臨走前依斯汗給他做了一床被子。至今17年過去了,那床被子還完好地擺在布仁加甫家中。他說,只要看到它,就會想到在依斯汗阿帕家度過的那三年美好時光。
“她的‘暖窩子’也暖了我這個老鄰居”
每天剛過凌晨,依斯汗就趕著去擠牛奶,收拾大院。天還不亮,她就拿著鐵鍬去鏟一些煤塊,生火煮奶茶,準備早餐。送走中午回家吃飯的孩子們,她又趕緊去田里干活……這是依斯汗的漢族鄰居何桂華每天看到的場景。
1967年,因為一場洪水,何桂華與依斯汗結下深厚的情誼。那年6月,融雪性洪水灌滿了額爾齊斯河,何桂華夫婦必須盡快將生產隊的牲畜轉入牧場。“當時我們全身都濕透了,懷里還抱著一個兩歲的孩子,又冷又餓。”這時,對岸的依斯汗向他們招手。“有沒有饃饃?”何桂華大聲問。“有吃的,還有熱奶茶!”對岸傳來熱情的回答。
“我們激動地沖過去,吃飽喝足,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此后,兩家來往十分密切。何桂華忙的時候,家里4個孩子就去依斯汗家吃飯;依斯汗來不及趕回來,打一聲招呼,何桂華立馬去給住在她家里的一群孩子做飯。
“孩子們去上學時,我會來依斯汗家,跟她一邊干活,一邊聊孩子們,但她從不說她自己有多難。”依斯汗的丈夫去世后這些年,全靠她一人張羅。“能不難么?她自己有9個孩子要養,還要幫忙帶牧民的孩子,太難了。”說到這里,何桂華嘆了一口氣。坐在旁邊的依斯汗用胳膊輕輕搗了一下她這個老鄰居,笑道:“不都過來了么?”
何桂華問她:“你還有什么愿望啊?”
“現在我的那些孩子在各行各業為社會作貢獻,他們都過上了好生活,我已經很滿足了。”87歲的依斯汗笑著說。
阿勒泰的冬天來得早一些。窗外冰天雪地,但依斯汗的“暖窩子”卻溫暖如春。阿勒泰市國營一牧場黨委書記、場長韋少華說,“老阿帕”依斯汗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助人為樂,在牧場傳為佳話。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依斯汗 孩子 哈薩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