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強國一代”創新創業正當時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成千上萬被稱作“創一代”的年輕人,從天南海北涌入這個冬季北京最大的創新創業舞臺——2017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
23歲的郭澤卿來自哈爾濱,帶來以他姓氏命名的小漿果“郭小果”;32歲的陸超來自蘇州,帶著他水質凈化的創業項目;32歲的王天也來了,陪他一起來的是他所在團隊研制的一款白色幫扶機器人……
盡管相比無數閃光燈聚集的大舞臺,這些創業項目或科技成果還不夠奪目,創業帶頭人、成果研發人的名字也不夠閃亮,但他們還是勇敢地邁向這座舞臺,向全世界“秀”出他們關于未來的規劃和底氣,以及他們正在做的那件“潮事”:創新創業。
這就像一個隱喻,在祖國母親奔向本世紀中葉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這些今天看起來略顯青澀的85后、90后甚至00后——被看作既是見證者又是參與者的“強國一代”,正在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跳”進這次歷史大潮之中。
要做就做“填補空白”的一代
如果說早些年人們對于新科技革命還抱有觀望態度,對于人工智能的直接反應還是不禁要問“不過是些工業級機器,何時才能走進普通家庭”,那么今天,紛至沓來的成果、解決方案正成為最好的回答。
在2017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現場,隨處可見這樣提氣的標語——“強國一代,陪你一起‘創’”!與之相應的,是一個個落地的“創”成果:安防巡檢機器人、電力巡檢機器人、機器人抱娃娃的臺式機、不必學五線譜即可跟著彈琴的智能樂器,等等。
服務機器人已經從實驗室走向家庭,走向社會。此前,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陳小平判斷這一轉折點正在到來,如今推動人類邁向這一步的,正是眼下這些將 “高級語言”“高冷科技”翻譯為“通俗語言”“實用科技”的“強國一代”。
在創博會現場,喔趣智能科技的創始人魏強向與會者展示一個智能操作的抓娃娃機。相比于傳統的抓娃娃機,這臺抓娃娃機里多了一臺人形的機器人,一旦抓到娃娃,這臺機器人會“得意”地先跳上一段舞蹈。
“這可能沒有過高的科技含量,更多的是把人工智能技術引入游戲行業,做深度垂直領域應用,但這就是面向未來的場景,面向未來人群的應用。”魏強說,這個所謂的人工智能娃娃機只是一個小的嘗試,他所在的團隊計劃每年推出3到5款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產品類型。
正如現場一位投資人所說,不少高科技前端成果已經出爐,但往往因為離市場應用差最后一步“未能登場”, 而只得抱憾。別小看這一步,如果被歐美國家“搶”走,就相當于將市場拱手他人。相應地,這些有活力的年輕一代有興趣并且有能力“填補空白”,值得慶幸。
蘇州歐康諾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趙銘是工程師出身,他希望靠手藝吃飯,要做就做“填補空白”的一代。
趙銘所在的團隊致力于工業自動化測試解決方案,按照他的說法,他所在的團隊,已經在幾個領域的技術上填補了國內空白,比如半導體存儲技術研究,他的團隊在這個領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并將相關產品出口到美國市場。
每一個努力改變中國的機會,就有可能改變世界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的那句“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在無數創業者心中被奉為圭臬。身為創業者的郭澤卿,初心也不例外。
這位畢業于哈爾濱工程大學的90后,上高中時就嘗試過珠寶銷售的生意,后來他漸漸發現“做生意”和“創業”不一樣,“做珠寶生意能看到自己5年后的樣子”,他想要“改變人的生活,體現自己的價值”。
后來,郭澤卿發現小漿果的營養和市場價值,只是有一點,這種果子的種植面積并不大,他決定從產業入手,并創立了哈爾濱“郭小果”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后者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創客工場已經孵化兩年,這次他跟創客工場其他孵化公司“抱團”來到創博會參展。
郭澤卿年輕的臉上透著自信,“現在中國發展得比外國好,我都叫朋友趕快回國”。這位曾在國外待過一年半的年輕人,還不時和國外的朋友聊起“國際風云”:“美國經濟已經發展平穩了,想把水攪動起來很難,但中國近10年來沒有停止過發展,可以大膽判斷,未來10年,中國綠卡是最難弄到的”。
他甚至喊出一個自己的創業口號:“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機會”。
和喬布斯那句話所蘊藏的含義不同,包括郭澤卿在內的這一代,有了一種更為新穎的直觀認識:每一個努力改變中國的機會,就有可能改變世界。
2012年,32歲的陸超返鄉創業,成為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蓮花垛蟹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創業大半年,他整天和蟹農們“黏”在一起,從給螃蟹投食、向水中投放水草,到捆蟹、打包運輸、做好螃蟹防盜工作,等等。
對于全國較遠地區的客戶,陸超想到了直播平臺,對養蟹、撈蟹過程進行直播,用真實的影像記錄來消除客戶的憂慮。他堅信,文化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創業也是如此,他的夢想是打造陽澄湖大閘蟹產業里的“愛馬仕”。
如果陸超的創業故事到此為止,可能并不會吸引太多人的注意。他還有另一個身份——蘇州源青凈項目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這是一個環保項目。
螃蟹自然而然地將他的注意力吸引到“水質”上面。陸超說,陽澄湖水質是近幾年來蘇州環保行業打造的重點,有關部門將陽澄湖打造成老百姓備用取水口。
他相信,現在年輕人創業早已不只是“混口飯吃”,而更多的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略顯文藝一些的表達即“實現個人理想”,而這個理想只有和國家的理想、人類的命運契合在一起,才更有價值。
如今,他的創業項目里就有了這樣的契合點——水質,一個即便是到了2050年人們仍將關切的問題。
人才是在一次次“折騰”中鑄造的
如果說面向2050年祖國“強起來”的年輕人是“強國一代”,那么曾經歷過“站起來”“富起來”時期的老一輩又會給年輕人哪些啟示,這次創博會上也傳遞出不少信息。
楊海波是中國石油大慶油田一位干了23年采油工作的女工。上班頭一天,當了一輩子采油工的父親對她說:“閨女,家里沒別的指望,就是想讓你踏踏實實當個好工人。”此后,“當個好工人”就成了她奮斗的目標,而她也認為,“當個好工人”只要有責任心就行。
直到崗位上的一次事故,徹底改變了她的想法。那一天她值夜班,凌晨兩點輸油泵盤根突然刺油,滿地的油污讓她手足無措,反復加了多次盤根都沒有成功。不得已,她給站長打了“求救”電話,站長趕到后,10分鐘就處理完故障。
在2017創博會大國工匠與創新發展論壇上,當楊海波再回憶起這一幕,她還記得“那一刻自己哭了”。事后,站長沒有責怪她,可她自己卻意識到:沒有過硬的技術,“當個好工人”就是空談。此后,她開始“崇拜”科技,學習理論知識,甚至還參與編寫各類培訓教材16部。
或許,與國家一起往前沖的最真切選擇,就是與最前沿的科學和最精尖的技術一起作伴。
在2017創博會展區,頭發花白的劉佑年正在興致勃勃地向幾位參觀者講解鋬鐘的文化內涵和彩繪的含義,這位武漢工控藝術制造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講解時,不時有路過的參觀者好奇地敲一下鋬鐘,“噹——”的一聲后,余音裊裊。
30年前剛參加工作時,他是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的一名技術人員。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場改革后,這個研究所被“扔”進市場的大潮里。劉佑年記得,當時大家的工資減半,剩下的就得靠自己去市場“找飯吃”。
而在那之前,劉佑年和同事的研究對象只有曾侯乙編鐘這一種樂器。那時,劉佑年也不知道自己跑了全國多少家博物館。他隔著玻璃,揣摩各種樂器的特征,還要不斷做實驗,找到樂器的音和形的規律。
但也正是在這一次次過程中,劉佑年從專攻技術的工程師逐漸成為團隊負責人,如今慕名來尋這個團隊定制青銅打擊樂的客戶也越來越多,有音樂院校、博物館、旅游景區……
而這個故事也再次說明:人才恰恰是在一次次創業創新“折騰”中鑄造的。
所不同的是,“折騰”劉佑年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初那場市場經濟大潮,如今要“折騰”年輕一代的,則是一波又一波新的大潮。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業 創新 新創 強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