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話·數據話·數據
我國外貿熱力迎擊“逆全球化”冷流
“一帶一路”成新亮點 明年穩中有升概率大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天津、上海、浙江、廣東等地調研了解到,今年以來,隨著國內經濟企穩、全球經濟回暖,我國外貿發展的內外環境明顯改善。前三季度,我國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2.4%,實現回穩向好的預期目標。在全球貿易戰暗流涌動的背景下,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風生水起、亮點突出。業內人士認為,明年外貿穩中有升是大概率事件,但仍然要正面迎擊“逆全球化”的冷流。
“一帶一路”成亮點
過去兩年,受全球需求萎縮和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等因素影響,我國外貿連續陷入負增長狀態。今年以來,外貿增速明顯反彈,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由負轉正。
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2.5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9%。其中,出口12.41萬億元,同比增長11.7%;進口10.11萬億元,同比增長21.5%。
回暖同時,我國的外貿結構也有所優化。今年前三季度,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1.49萬億元,同比增長18.1%,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56.6%,比2016年同期提升0.7個百分點。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認為,一般貿易主體地位的凸顯,使得我國出口在面臨外部動蕩時能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此外,今年年初,受外需回暖影響,外資企業率先表現出明顯增長趨勢,民營企業出口從二季度開始也表現出了增長勢頭。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成為外貿進出口的增長亮點。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對傳統市場進出口全面回升,與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快速增長。我國對歐盟、美國、日本進出口分別增長16.4%、18.7%和14.9%,三者合計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36.8%。同期,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20.1%,高出進出口整體增速3.5個百分點。其中,對東盟進出口增長19.2%,對印度進出口增長25.9%,對俄羅斯、中亞進出口分別增長27.7%和23.6%,成為全球貿易一大亮點。
目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已占我國外貿總額的25%以上。在浙江,外向型企業對歐美等發達市場的依賴度逐步下降,進出口貿易額排名前三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從歐盟、美國、日本變為歐盟、美國和東盟,與中東、中東歐地區的經貿合作也在快速增長。
對外投資也拉動了貿易增長。截至目前,中國企業已在“一帶一路”沿線推進建設了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入區企業達到3412家,上繳東道國稅費累計22.1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0.9萬余個就業崗位。
徐工集團總裁助理、徐工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劉建森認為,今年工程機械出口向好原因,除了企業自身質量和服務過硬,主要是“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從美好的發展愿景落實為現實的經貿合作成果,“一帶一路”建設將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明年料將持續回暖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以來,我國進出口增速均高于預期,明年穩中有升仍為大概率事件。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等專家認為,全球經濟處于整體回暖的趨勢,只要明后年國內貨幣和財政政策不大幅收緊,我國外貿形勢逐漸改善的基本勢頭不會改變。
首先,全球性貿易復蘇、歐美發達國家私人部門杠桿率回升是外貿回暖的重要背景。
世界貿易組織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球貿易進口同比增長9.6%,出口同比增長8.6%,其中有87%的國家出口增速為正,90%的國家進口增速為正,這意味著貿易復蘇是全球性的,推動我國外需向好。
其次,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也為外貿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內部支撐。
創新研發力度的加大,有利于培育我國進出口企業的新優勢。瑞銀中國證券研究主管侯延琨認為,隨著政府對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大、市場資金對創投領域的興趣日益高漲以及居民教育水平明顯提高,中國的人口紅利將“升級”為“工程師紅利”,在智能手機零部件、互聯網、人工智能、電動車、光伏等領域優勢明顯。
企業自身也積極采取“價值登高”策略,增強產品競爭力。有的企業自發延伸產業鏈,如原來只做復合實木木地板的嘉善裕華木業將產品延伸到整屋家具定制,引進意大利和美國的設計師團隊做高端家具;有的企業通過新材料低碳環保增添出口新優勢,如上海海外進出口公司主打的PET拉桿箱,不僅結實耐用、韌性好,還更加環保;還有的企業采用機器換人策略提高生產效率,如制鞋企業巨一集團實施“機器換人”,機器化水平達50%以上。
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整體趨穩,也對出口企業相對有利。
上海和宇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葛振宇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有利于出口,加上歐美客戶需求還不錯,因此上半年訂單情況比下半年更好一些,全年來看穩中有升。”上海出口商品企業協會會長馮鄭州表示:“同前幾年人民幣‘升升不息’的時期相比,當下匯率已經不是外貿企業的首要顧慮了,大部分企業都通過遠期結匯來鎖定匯率。”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等專家認為,我國外貿已基本進入平穩增長區間,全年外貿進出口有望實現兩位數增長。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明年穩中有升為大概率事件。
仍存多重制約因素
記者調研了解到,在外貿整體形勢向好同時,內外多重因素也對外貿持續增長產生影響。商務部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逆全球化”溫床并未消失,保護主義抬頭趨勢仍將延續。另外,在世界經濟增速沒有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國際貿易投資難以持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
首先,貿易保護主義影響長期存在,發達國家、新興經濟體雙重擠壓。
安邦咨詢首席研究員陳功分析認為,鑒于美國希望減少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中美雙邊貿易的摩擦未來可能更加頻繁,尤其電子產品、電氣設備、紡織品及服裝、家具和汽車等行業。
“前三季度,浙江共遭遇來自美國、印度等19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84起,涉案金額17.85億美元,同比增長24.1%。”浙江省商務廳對外貿易發展處副處長李楊認為,在全球制造業產能過剩、市場份額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仍在升溫。
天津市商務委外貿綜合處處長李建、振華物流集團總經理助理喬卉說,隨著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更加激烈,我國出口可能受到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和新興經濟體中低端制造業崛起的雙重擠壓。
義烏市商務局出口貿易科長陳鐵軍介紹,從義烏本地出口的情況看,一些附加值低、產業鏈較為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受到東南亞沖擊明顯,服裝、箱包等產業訂單轉移到東南亞、中東歐地區的趨勢較為明顯。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在歐盟和日本的市場份額分別下滑了0.5和0.9個百分點,而東南亞國家產品所占份額明顯上升。
其次,原材料價格上漲或持續,“招工難”和“接班難”持續顯現。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在本屆廣交會上的抽樣調查顯示,許多企業將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列為當前影響出口的最主要因素。有超過78.9%的企業認為原材料成本提升,較120屆廣交會提高約45個百分點,其中49.3%的企業認為成本上升10%以上。
寧波長松電器有限公司是浙江余姚的一家中型家電企業,主要生產廚房電器。公司總經理劉蒼松告訴記者,馬上要進入印度新年和歐美國家圣誕貨物訂購高峰,但在原材料價格高企的壓力下,只能眼睜睜看著訂單流失。“這種態勢再延續下去,我們肯定就要虧損了。”
“今年4月份,瓦楞紙每噸2800元左右,到8月份價格漲到4000元,到9月中旬已經漲到4800元附近。”海信電器上海分公司銷售人員劉麗娜告訴記者。
上海天貿文具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振城說,公司面臨的首要挑戰,就是國內物料成本上漲,像紙類的漲幅已經接近一倍。物料價格上漲無法馬上反映到產品上,因為國外訂單已經簽了。
記者在廣東調研了解到,勞動力年齡段正往80后、90后轉移。許多外貿企業為代工起家,普遍為流水線作業,這種單調的重復操作是普遍上過專科的90后勞動力較難接受的一種工作狀態。“過完春節,我們就招不到工了。”佛山一家做工藝花的企業負責人說。
上海出口商品企業協會會長馮鄭州介紹,許多外貿企業倒閉與管理層年齡結構有關。許多企業家的后代對制造業沒有興趣,不愿意接班,導致有些民營企業后繼無人,影響生產。
第三,隨著環保壓力加大,很多制造企業產能受限、轉型乏力。
李建介紹,今年天津民營企業出口下降明顯,主要包括鋼材、自行車、服裝、五金、地毯等產品,受環保硬約束造成的原材料價格上漲、貨源產能不穩定、訂單履約難等因素影響了出口。浙江裕華木業集團董事長金月華說,以前公司使用燃煤鍋爐,把家具地板的下腳料作為燃料。現在落實了“拆鍋爐”命令,但每個月數以千噸計的木材剩余料不知該如何處置。
深圳市惠嘉晨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公司以日用陶瓷進出口為主業。由于國內的“環保風暴”,很多國內生產企業的工廠關停,國外訂單已經排產到明年5月份。“為我們供貨的一個陶瓷生產企業所在地,企業分批次供天然氣,每批企業輪流停十天供應。”由于產能跟不上,交付期不斷延長,現在大多需半年多。很多國際采購商已轉向東南亞采購。
第四,許多外貿企業盈利下滑、利潤微薄,制約了出口增長的后勁。
“訂單增加23%,每天損失3萬元。”慈溪華裕電器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熨斗、吹風機等小家電的出口企業,副總經理黃照齊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公司訂單增長23%,本來這些出口訂單平均利潤可達5%,但由于受原材料漲價和人民幣波動影響,現在基本上沒有利潤。訂單一旦接了是必須要完成的,尤其是最近7、8、9月份,基本是每天生產要虧三萬。
深圳市惠嘉晨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今年總體來說量和額均有增長,但是利差壓縮。“比如以前80拿貨100出,現在100拿貨120出,利潤從四分之一壓縮到五分之一”。
天津亞太金建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貨運代理的民營企業,總經理劉金鈞說,“外貿企業過得好不好,看收付款賬期就知道。現在有5月份的錢還沒收回來,還有死賬的情況。”
義烏市商務局出口貿易科長陳鐵軍說,隨著國內生產要素成本提高,生產綜合成本日益上升。而傳統外貿企業仍習慣打“價格戰”,產品競爭力沒有明顯提升,利潤空間不斷縮小。(記者 鄧中豪 有之炘 屈凌燕 孟盈如)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企業 外貿 增長 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