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軍艦撞船事故調查報告暴露美海軍多方面問題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日電綜述:軍艦撞船事故調查報告暴露美海軍多方面問題
新華社記者孫丁 劉陽
美國海軍1日公布近期兩起軍艦撞船事故調查結果,認定這兩起共造成17名船員喪生的海上事故,主要原因是執勤人員“多處操作不當”。但這份報告也暴露出美國海軍存在的多方面問題。
6月17日,美國海軍“菲茨杰拉德”號驅逐艦與一艘菲律賓籍貨船在日本橫須賀港西南方向100公里處水域相撞,造成7名美軍人員喪生、包括艦長在內的3人受傷。
8月21日,美國海軍“約翰·S·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在新加坡東部海域與一艘商船相撞,驅逐艦受損嚴重,艦上10名船員死亡,5名船員受傷。
“菲茨杰拉德”號和“約翰·S·麥凱恩”號都列編第七艦隊。接連兩起造成人員傷亡的撞船事故震驚了一向自負的美國海軍。美海軍作戰部長約翰·理查德森在一份聲明中說,兩起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海軍必須做得更好,以此為鑒,全力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
不守規矩的“菲茨杰拉德”號
調查發現,“菲茨杰拉德”號軍艦事故中,執勤人員未能執行與其他船只溝通、預防碰撞安全措施等海事程序。6月17日凌晨,駛向日本奄美大島的“菲茨杰拉德”號軍艦右舷出現了三艘商船,它們與“菲茨杰拉德”號之間的距離“極小”,都存在相撞風險。
美國海軍方面認為,“菲茨杰拉德”號與三艘商用船都處于交叉相遇情況,這意味著美方船員有義務采取規避操作。然而,在碰撞發生前30分鐘內,“菲茨杰拉德”號軍艦和菲律賓籍集裝箱船均未進行規避,直到碰撞發生前1分鐘才有所反應,不過為時已晚。
調查認定,艙面人員存在過失,未能拉響艦上警報、聯絡菲律賓籍集裝箱船或報告艦長。此外,調查人員指出,事故發生時,艦長本森、副艦長巴比特及該艦指揮士官長都不在艦橋上,而他們的經驗、指導和示范本可以在事故發生時提供巨大幫助。三人于8月被解職。
操作混亂的“麥凱恩”號
“約翰·S·麥凱恩”號軍艦撞船事故發生時,艦長阿爾弗雷多·桑切斯和副艦長杰西·桑切斯均身處艦橋,但由于船員對軍艦導向和推進系統不夠熟悉,出現混亂并引發其他操作失誤。兩名指揮官于近期被解職。
調查發現,8月21日5時19分左右,艦長注意到,舵手很難保持軍艦在繁忙航道中的航向,于是安排另一名水手掌控船速,舵手繼續掌控方向。不過,這一決定引發了混亂,舵手對雙人操作下的轉向裝置結構不熟,誤認為失去了對船舵的控制。
舵手隨后發現并匯報了這一情況,指揮官立即下令減速,然而剛上手操作的水手只減速了兩個后螺旋槳中的一個,軍艦直接駛向重達3萬噸的“阿爾尼克”號油輪。
調查指出,事態發生后,艦長及艦橋上其他人員失去了對態勢的感知,艦橋上沒有人清晰了解艦上人員的職責、商船的航線以及兩船之間的相對速度。
“全艦都感受到了這次碰撞。”調查報告寫道。“艦橋執勤人員一時間受到驚嚇,船尾水手被震倒在地,不少人受輕傷。一些水手以為軍艦擱淺了,還有人以為受到了攻擊。當時遠離碰撞位置的水手把碰撞描述成地震,最靠近碰撞位置的水手說仿佛是爆炸一般。”
調查人員認為,“約翰·S·麥凱恩”號軍艦撞船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自滿、過度自信以及不遵守流程”。當時艦橋上所有人,包括艦長和副艦長,都沒有接受過在發生此類狀況時如何正確操控軍艦的培訓。
到底誰負責
兩份調查報告及計劃整改措施都已于10月31日匯報給了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約翰·麥凱恩說,未能以合理的方式注資、訓練及裝備軍隊,是導致這些撞船事故的直接原因。他說,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將繼續督導海軍整改,以確保這些悲劇不再發生。
不過,調查認為,兩起事故中沒有單一致禍因素或單一責任人。“也就是說,沒有人為事故負全責。全體船員對于這一情況毫無防備,事故過程中準備不足,指揮官指揮無效,也反映出航海訓練、準備不到位的問題。”報告指出,“海軍中,指揮官無條件地對軍艦負責”。
此外,美海軍也沒有提及商船是否存在過失。(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軍艦撞船事故調查報告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