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貴州麻江:“以花為媒”助脫貧
新華社貴陽10月23日電 題:貴州麻江:“以花為媒”助脫貧
新華社記者李黔渝
“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董必武的《賞菊》恰似描寫貴州麻江縣賢昌鎮高枧村的景色。紫煙、點唇、矮黃……280多個品種菊花相繼盛開,深秋的高枧村“春意盎然”。
種花,讓高枧村從“窮在深山”的貧困村,成為集農業、文化、旅游一體的熱門景點,吸引了游客從四面八方遠道而來賞花。
高枧村的菊花有不同品種。9月中旬開始,菊花陸續綻放,這片地的花還沒凋謝,那片地的花才剛剛開放,“花海”時間長達3個半月。
小小的菊花扮靚鄉村,旺財旺人氣。這伴著花香的扶貧成果,從項目策劃、規劃,到供苗、學習技術,派專家現場指導等全過程,都離不開南京農業大學派駐的駐村干部們用心用情的扎實幫扶。
“來到村里后我發現,這里秋天涼快、雨水多,地理自然環境很適宜菊花生長。”南京農業大學第一任駐村第一書記施雪鋼說,學校從2012年定點幫扶麻江縣,村里所有的菊花均來自學校的湖熟菊花基地。
施雪鋼告訴記者,如果沒有極端惡劣天氣影響,一畝菊花地單賣盆花效益在4萬元左右,茶藥菊每畝效益達到2萬元。經過去年20畝地的菊花試種,高枧村村集體經濟增收16萬元,帶動老百姓增收30萬元。
今年年初,施雪鋼和村支書夏平順動員高枧村官壩組的村民們將村里上百畝土地流轉種花,僅用了半天的時間,全村一致通過。村民們早就盼著菊花項目能在村里擴大規模。
夏平順給記者算了個賬,村民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并入股經營,年底分紅,平日里村民在菊花地里打工,每人每天有70元左右的收入,這比過去在地里種稻谷、蔬菜等效益好得多。
高枧村還將扶貧和鄉村旅游結合起來。根據村里規劃,將對步道進行加固、拓寬河道、建起公共廁所、搞好環境衛生整治,村民們有的扎起竹筏、搭起燒烤棚,有的開小賣部,周末搞稻田抓魚、河里抓鴨子、唱山歌、廣場舞等比賽,增加經營項目,豐富游客體驗。
利用南京農業大學的專家資源和技術優勢,村里還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養雞、溫室養豬、紅蒜、鋅硒米等種植養殖產業,讓高枧村17個自然寨,寨寨有產業,脫貧有項目。
10月中旬,施雪鋼兩年零三個月的駐村工作結束,他和南京農業大學派駐高枧村的新任第一書記汪浩進行了工作交接,將繼續把學校的優勢學科和專家團隊與村里項目產業進行精準對接,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菊花 高枧 枧村 貴州 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