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中國企業家在南非開廠,如何接地氣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加速,到非洲拓展市場成為許多中國工業企業實現轉型發展和新盈利點的重要手段。南非通常作為中國企業的首站,聚集了不少中國制造業和工業企業,他們在經營過程中的喜和憂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對非合作的前路。
扎根本地就必須講規則
中材建設南非分公司總經理劉登強已經是二闖南非了。自2006年起,中材建設開始進軍南非市場,劉登強他們完成了一條2000噸水泥生產線后一度沒有活干,再回到南非已經是2015年的事了。
“再回來明顯感到南非的基建需求十分強勁,中心商務區塔吊林立,一幢幢全新的商用寫字樓拔地而起”,從事水泥行業的劉登強對市場極為敏感,他說他們在南非的水泥工程建設項目一直盈利,最重要就是成本、技術和設備三大優勢。
在許多人的想象中,到非洲做生意只講“叢林法則”而不講商業規則,可是劉登強他們卻親身體會到,只有尊重規則,才能贏得市場的認可。其實,2005年中材建設就加入了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承諾在尊重人權、勞動權、環保和反腐敗等方面的十條規定。
為了扭轉高達近30%失業率的局面,南非政府對外資使用本地勞工有嚴格法律規定。劉登強說,盡管他們一直是按照一個中國工人帶一至兩個本地人來配比,但仍然被西方記者找過茬,“有一年春節剛過,中國工人都在加班,但非洲勞工去過自己的節日。正好一名白人記者來工廠采訪,他走了一圈后發現許多中國面孔,馬上就發表了一篇文章批評我們,其實他并不了解真實的情況。”劉登強說,中國企業落子非洲,就要扎根本地尊重規則,不斷培訓和傳授技能,最終實現技術轉移。
在尊重規則之余,在非洲開拓市場的中國老總,大多保持著敏銳的觸角,劉登強也不例外。雖然人在南非,但他時刻關心南部非洲共同體其他成員國的水泥生產需求,“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韋都處于嚴重產能不飽和狀態,我們專門為這些國家設計了移動式粉磨站,具有投資少、建設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相比投資一條水泥生產線,粉磨站可以節約近一半成本。”
甚至在橫跨非洲大陸的飛機上,劉登強都沒有閑著,每次即將降落時,他都能俯瞰到散落在城市邊緣大片的鐵皮屋,“我們現在還計劃生產彩鋼板,保溫散熱好,在尼日利亞供不應求,也提高了非洲民眾的生活質量。”他說,未來還會規劃玻璃、建材物流工業園,并計劃建設輻射周邊的建材物流中心。
中國資金,非洲制造,歐美市場
南非統一鞋業有限公司、南非祖魯中國促進會顧問蔡云景清楚地記得,他是1999年12月31日來到南非的。如今,這位當時為投奔父母而來的小伙子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南非“拖鞋大王”。他在德班有七個生產車間,每年產量1600萬雙,“每三個南非人,就有一個人穿著我生產的拖鞋。”
“為什么在歷次騷亂中,你的工廠毫發無傷?”我問他,蔡云景哈哈一笑,手指向連排廠房,“我的工廠其實被包圍在非洲勞工的居民區中,我只不過用了中國人傳統的鄰里守望的辦法,把周圍的非洲鄰居都變成和我利益一致的共同體,租用他們的房屋給工人當宿舍,或者支持他們開小賣店等。”于是,每當有人鬧事,蔡云景手下的900多名非洲勞工紛紛自發護廠,根本原因還是他們和中國老板已經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雖然站穩了腳跟,蔡云景卻絲毫沒有滿足,他想把拖鞋賣到歐洲。“我們已經獲得很多國際知名品牌的代工許可,明年訂單就會增加到2500萬雙。”
事實上,當前非洲工業發展的一個主流模式,就是中國、非洲和歐洲的三角互通,中國資金、技術加上非洲制造,最終的市場瞄準歐美。不知不覺間,蔡云景就實踐了這個模式。
展望未來,蔡云景的心中還有更大的計劃,“我想用民間資本的力量在南非建一個工業園,同時也準備去埃塞俄比亞的工業園中投資。”(特約撰稿人 李理)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南非 中國 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