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綠染江源,千湖歸來——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2017年10月07日 16:53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西寧10月7日電題:綠染江源,千湖歸來——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新華社記者馬千里、李亞光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之稱。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不斷優化、突破既有模式、體制,這一地區生態保護建設進程持續加快,植被覆蓋率、水源供給量逐年提高,野生動物種群迅速恢復,社會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保護格局初具雛形。

多措筑牢生態屏障

三江源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安全屏障,上世紀70年代起,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這一地區生態加速退化。在青海省果洛、玉樹藏族自治州,草原上裸露的黑土灘不斷擴張,不少河湖一度干涸。因水源涵養能力下降,三江源地區每年外送1億多噸泥沙,下游各省一度水患頻仍。

2005年,我國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截至目前累計在草原植被恢復、沙漠化治理等生態修復領域投入資金183.5億元,初步遏制了這一地區的生態退化趨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先行的青海省進一步自我加壓,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取消對三江源地區的GDP績效考核,將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國土納入工業禁止開發區域,對發生重大生態環境破壞和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的地區和單位責任人實行“一票否決”“終身追責”。

去年6月,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三江源地區啟動。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這一地區將各類自然保護地和相關部門的職能、人員進行功能重組,成立“大部制”垂直統籌管理機構,徹底解決了昔日條塊分割、“九龍治水”等問題,生態管護效率大幅提升。

增草增水成效顯著

“通過不斷優化、突破既有模式、體制,近年來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建設進程持續加快,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青海省發改委副主任、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說。

據最新監測數據顯示,與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前的2004年相對比,三江源地區各類草地平均覆蓋度增加11.6%,牧草產草量每畝增加29.66千克,荒漠化面積減少近500平方公里;濕地增長近5成,現有面積超過800萬公頃,位列全國第一。

李曉南介紹,因植被、土壤水源涵養能力提升,目前三江源地區每年可向下游多輸送近60億立方米的清潔水,年輸出量超過600億立方米,水質長期達到優良標準。

近期,記者來到昔日生態退化較為嚴重、位于黃河源頭的青海省果洛州瑪多縣,看到不少一度“斑禿”的黑土灘再度披上綠衣,遠處的湖泊群宛若點綴在草原上的藍寶石,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千湖美景”重現眼前。

“草高了,河水大了,野生動物也都回來了。”瑪多縣扎陵湖鄉牧民曲加說,如今在扎陵湖畔,隨處可見的斑頭雁、赤麻鴨、藏野驢等野生動物追逐嬉戲、自由覓食、怡然自得。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加速草場植被恢復進程,2005年至今三江源地區超過70萬個牧戶主動減少了牲畜養殖數量,步入集約化經營的畜牧業發展新路。與此同時,一些牧民徹底放下牧鞭,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同時端起“生態碗”,吃上了“綠色飯”。

牧民才多家住果洛州久治縣索呼日麻鄉,前年他開起了“牧家樂”,為過路游客提供食宿,年均收入超過3萬元。“春天一到,掛外省牌照的汽車就絡繹不絕,游客都是沖著冰川、雪山、湖泊和野生動物來的。”才多說。

一些牧民以生態保護為主業。29歲的卓瑪加是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多秀村的牧民,去年成為三江源國家公園聘用的生態管護員后,他肩負起園區日常巡護、輔助監督執法、生態監測等職責,完成績效考核后每月可獲得1800元收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越來越多人已慢慢明白這一道理并付諸行動。”卓瑪加說。如今行車于三江源地區,國道兩旁隨處可見牧民背著編織袋撿拾垃圾。不少外地志愿者也利用假期投身當地生態環保,為保護三江源的綠水青山“添磚加瓦”。(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三江源 生態保護建設 取得階段性成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