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塞罕壩夫妻“望海樓”的故事

2017年08月31日 09:41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時值8月下旬,位于河北最北部的塞罕壩機械林場天氣漸冷,但半山腰依然鮮花盛開。正是夏日陽光最后的恩賜時節。

1121574515_15041391877651n

但在海拔1900多米的塞罕壩最高點上,劉軍、齊淑艷夫婦工作的“望海樓”外,卻已迎來草木凋零的季節。此地名為“望海樓”,實為“望火樓”,取此名一為避諱“火”字,二為瞭望眼前林海之意。

兩人在此一守望,便是11年。

簡單而重復的守望

從承德市區出發,越靠近塞罕壩,越像走進了經典的電腦桌面——藍天、白云、綠地、山坡。時值8月,天氣漸冷,路邊顏色各異的格桑花享受著夏末最后的暖陽。

一進林場,畫風大變。

走在林場道路之上,遮天蔽日的是尖頂的落葉松、樟子松和云杉。到處都是樹。找到高點俯瞰,滿目林海。一株一株,累計112萬畝。

塞罕壩有林子本不奇怪。歷史上,這里曾有“千里松林”,清康熙皇帝也在此設立了包括塞罕壩在內的“木蘭圍場”,但清末之際,為彌補國庫空虛,這里開圍放墾,樹木砍伐殆盡,加之山火不斷,這片林海,變成了荒原。新中國成立后,來自北邊的風沙,越過塞罕壩,肆無忌憚地逼近北京。

上溯55年,如今的林場有多大,那時的荒漠就有多大。所以,這片林子極為珍貴。需要的,是不間斷的守望。

劉軍夫婦的工作說起來極為簡單。每年有六個月的防火期,他們只需白天每隔15分鐘、晚上每隔1小時,登樓頂,用一個老舊的奧林巴斯望遠鏡,眺望周圍方圓20公里的火情,并加以記錄即可。其他時間,日常工作也是瞭望。

然而這份看似簡單的工作,夫婦二人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已經做了整整11個春秋。近乎無限的重復,讓一切沒那么簡單了。即便冬夜,也只能輪流睡覺。沒有一天記錄缺失,包括春節、中秋節這些闔家團圓的日子。

劉軍的桌子上,擺著許多本“望火樓瞭望報告筆記”,上面密密麻麻記錄了時間,記錄了何方、何地、發生何情況,“能見度50米”“能見度差”“能見度極差”……最多的,則是簡單的兩個字“無事”。對他們和林場所有人來說,這兩個字是最大的安慰。

翻開一本2013年春天的筆記,5月9日那天,下午3點,記錄是“陰,偏西風3—4級,能見度很差”;5月11日那天,中午12點,記錄是“多云,偏西風3—4級,無事。”像這樣的記錄,過去11年間都是完整的。

劉軍夫婦是孤獨的,卻不是唯一的。在百萬畝人工林海中挺立著9座望火樓,如同森林之眼,與地面巡護、視頻監控、探火雷達等一起,擔負著整個林場的火情監測。有些特別的是,其中8座都是夫妻共同堅守的,因此當地也稱其夫妻望火樓。

孤單而驚喜的生活

塞罕壩人說,當地一年就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這句略顯心酸的話,道盡事實。塞罕壩年平均氣溫零下1.3℃,冬季最冷時氣溫零下40℃,滴水成冰。一年積雪7個月。即便我們在夏日的8月趕來,白天上山也需要穿上厚外套,其他日子可想而知。

拯救環境,需要經受環境不同尋常的考驗。“望海樓”的墻壁上,掛著四代瞭望房舍的照片。第一代是僅一人多高的馬架子,三角形的房頂上蓋滿茅草堆;第二代是一間簡單的紅磚房,上面有一個孤零零的窗戶,一個煙囪;第三代是一間平房,配上稍高一些的瞭望樓;到如今第四代,才是幾間平房,搭配上五層高的瞭望塔。

“剛來的時候,這里不通電、不通水,取暖靠自己燒火。”齊淑艷回憶,“當時住的紅磚房,天一冷上下透風,裹著棉被都凍得發抖。”

寂寞,甚至極度寂寞,是這份工作的常態。最開始,兩人還時不時吵架,后來,連吵架都無話可說了。冬天的山上,除了風聲,就是偶爾傳來的野獸叫聲,靜謐的如同世界邊緣。有時,齊淑艷憋的難受了,就出去喊兩聲,然后聽到空蕩的林子里傳來自己的回音。

2009年,領導來視察工作時的一句話,“字怎么寫得這么差”,給了劉軍啟發,他決定開始練字。一開始還想找字帖,下山幾次都沒買到,他索性自己練……在劉軍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他手寫的《沁園春·雪》,書法蒼勁有力、張弛有度,完全看不出是自學成才的水準。更加一發不可收的是,他還玩上了繪畫,“望海樓”里,到處張貼著他畫的雄鷹、松鼠、建筑、林海……眼前之景皆可入畫,樸素的風格中體現著獨特的想象力。

齊淑艷的娛樂方式,一開始是納鞋墊、十字繡,最近這兩年條件好了,開始有了電視,也能上網了,她的生活才逐漸豐富起來。她甚至學會了玩游戲,用來打發時光。

堅定而溫馨的傳承

站在塞罕壩北部的瞭望塔上,歷史與現實像一幅意外鋪開的畫卷。

林場外,僅一河之隔,幾乎完全相同的氣候、土壤與降水條件下,竟是一片泛黃的沙地,長著并不茂盛的草,間或有幾棵低矮的樹。林場內,百萬畝林海在風中昂揚。

這是幾代塞罕壩人奮斗的結果。這背后是偉大精神的傳承。而劉軍一家的傳承,亦是其中的代表。

1962年,國家林業部決定設立塞罕壩機械林場時,這里已然遍地荒漠。經過55年、三代人的奮斗,塞罕壩這個年平均氣溫零下1.3℃的地方,有了萬頃林海,重現了歷史上“千里松林”的盛況。劉軍的父親正是響應號召的第一代人,如今,他24歲的兒子劉志鋼也加入了這一隊伍。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為了看護林子,把我扔在縣城讀寄宿小學。你們最虧欠的就是我。我曾誤會你們。”在寫給爸媽的信里,劉志鋼寫道,“我小學三年級就在圍場寄宿小學讀書了,你們在遠隔一百多公里外的壩上看護林子,放暑假寒假也是自己收拾行李去坐車。同學們笑話我說,‘你就是沒有爸媽的孩子。’那時候小,也不懂事,就打電話非讓你們來看我,好向同學們證明,我是有爸媽的孩子。”

后來,實在等不來爸媽,劉志鋼竟然喝下了治療外傷的正骨水,想通過生病換來父母。得知消息后的劉軍夫婦心如刀絞,但終究,處在防火緊張期的二人,還是委托了其他長輩前去照看。如今說起這段往事,夫妻二人依然心痛不已,覺得對不起兒子。

前不久,劉軍夫婦帶著劉志鋼夫婦,上了湖南衛視的節目《天天向上》。他們還接受了許多媒體采訪,兩口子一下成了名人。用齊淑艷的話說,曾經極度冷清的“望海樓”,在過去3個月“每天都有人來”。

然而這并非常態,熱鬧過去,他們還會孤零零地堅守。

劉軍說,他沒想到,自己的工作贏得大家這么多關注。但他已經想得到的是,兒子劉志鋼會接下他的接力棒,在自己退休之后,繼續守望林海。

這正是劉志鋼的心愿。

“我一直想得到你們的肯定,現在你們終于認可了我,覺得將來可以把望海樓交給我,你們不知道我是多么的高興。”面對鏡頭,劉志鋼大聲讀出了這封寫給爸媽的信:“將來我會申請到望海樓,繼續看管這片林子。”(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劉少華)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塞罕壩 劉軍 望海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