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傳銷2.0版猖獗來襲 高學歷趨勢明顯
人人喊打的傳銷騙術日漸升級。《經濟參考報》記者多地調查發現,近年來,在“拉人頭”、嚴密控制人身自由、強制洗腦、施加暴力等傳統手段之外,傳銷開始借助網絡實現信息化,與非法集資、詐騙等錯綜交織,犯罪活動復合化,傳銷人員結構變得高學歷、年輕化,涉及金額巨大,發現和查處的難度增加,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警惕。
網絡傳銷迅速蔓延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應用日益廣泛,網絡傳銷開始泛濫。“電子商務”、“網絡直銷”、“投資理財”、“私募基金”、“網游盈利”、“資本運作”、“股權投資”、“網上培訓”等網絡傳銷模式多種多樣,這成為近年來傳銷新動向中最主要的特征。
廣西壯族自治區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傳銷組織以網絡傳銷代替實物傳銷,以“一日游”、看房銷售代替集中洗腦,以現金交易代替銀行還賬,以合法公司身份掩蓋非法傳銷。
據廣西相關部門介紹,此前在桂林發現,有一個以網絡為載體的涉傳組織,后臺服務器在國外,根本無法取證;在南寧,一些傳銷組織為了發展下線,專門派一批年輕女子泡在網吧,以談戀愛等為借口,找各種理由誘騙對方來見面,然后實施洗腦、監視和人身控制等,迫使其加入傳銷組織。
記者采訪發現,近年來網絡傳銷開始泛濫,并且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蔓延迅速,大要案高發。專家表示,傳銷信息依托互聯網以及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臺,在網絡空間廣泛擴散,傳銷活動得以快速蔓延,短時間內裹挾巨額資金、涉及眾多參與人員,波及全國,社會危害嚴重。2016年公安機關查處億元以上案件就有30余起,部分案件涉及全國多個省區市。
二是名目繁多,迷惑性強。民間反傳人士(“中國民間反傳銷協會會長”)李旭介紹,不法分子打著“虛擬貨幣”、“金融互助”、“微商”、“愛心慈善”等幌子從事網絡傳銷犯罪,大多以“金融創新”為噱頭,歪曲利用“區塊鏈技術”、“數字資產”、“電子商務”、“微信營銷”等概念混淆視聽,引人上當。
三是發展下線更加便利。反傳銷人士介紹,網絡傳銷多以許以高額回報,在群眾參與初期往往給予一定返利,制造“盈利”假象,形成較大誘惑力,以引誘更多人員加入并繼續發展下線。在傳播方式上,以往傳銷活動基本都是“殺熟”,即注重從“五同”(同學、同鄉、同宗等)著手,近年來借助求職、婚戀網站或微信等平臺,以找工作、談戀愛的名義發出邀約,再逐步實施洗腦——這成為現在網絡發展“下線”的重要手段。
正是由于網絡的便利性、虛擬性,近年來涉及網絡傳銷的人數迅速增長。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和中國反傳銷協會等聯合編撰的《2010中國網絡傳銷調查報告》,2010年參與網絡傳銷的人員超過4000萬。2016年7月,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發布中國首份“微傳銷”研究報告《新型網絡傳銷》,保守估計,通過微信、QQ、陌陌等發生的傳銷活動參與人員千萬人以上。
多種犯罪錯綜交織
記者近日采訪北京、山東、河南、河北、深圳等地數十位受害人和投資者家屬了解到,一個以高科技產品為幌子,通過傳銷手段在全國范圍內從事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的團伙已經存在很長時間,涉及金額非常大。由于傳銷團伙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虛假宣傳,組織傳播,危害性強,范圍廣,已經造成很多人的多年積蓄毀于一旦,多個家庭分崩離析,形成極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記者深入調查了解到,這個團伙宣傳的系列高科技產品并無相關實業支撐,宣稱的收益率高得驚人,但是回報承諾尚未兌現,公司內部具有層級明顯的組織架構,通過拉人和提成,形成上下線關系,在全國范圍內非法集資,造成投資人動輒上千萬的資產被騙。
工商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傳銷活動日趨復合化,從事傳銷違法活動的同時,伴生著非法集資、詐騙、偽造政府公文、傳授犯罪方法等違法犯罪活動,傳銷與其他犯罪形勢復合化趨勢明顯。
前不久,公安機關依法對“善心匯”開展打擊查處工作。2016年5月以來,犯罪嫌疑人張天明等人通過“深圳市善心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高收益為誘惑,通過微博、微信等互聯網渠道進行宣傳,大肆發展“會員”開展傳銷活動,騙取巨額財物。“布施”金額數百億元,發展“會員”500多萬名,分布全國31個省市區。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曉兵介紹,從實施方式和收益方式上看,“善心匯”具備非法集資和傳銷的雙重特征。
“近年來,非法傳銷與非法集資等犯罪手段交織,社會危害性巨大。”一位基層公安干警說,一些傳銷人員以投資為名,通過入門費和投資返利的方式運作,要求參加者繳納費用獲得入門資格,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返利依據,引誘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這種傳銷和其他犯罪形式復合化的傾向,往往涉及金額巨大,社會危害巨大,查處難度巨大。”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傳銷 組織 網絡 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