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網劇熱”的冷思考
摒棄粗制濫造,網劇進入“精耕細作時代”
兩年前,看電視還是不少家庭休閑娛樂的主要選擇;兩年后,這個維持了近40年的習慣,正在發生顯著變化。特別是今夏,電視熒屏表現略顯寡淡,反倒是《河神》《春風十里不如你》《鬼吹燈之黃皮子墳》等網絡自制劇大受歡迎。很多網民發出了“一入網劇深似海,從此電視是路人”的感慨,投資者、創作者也對網劇產業有了新認識和新期待。
以最近正在熱播的網劇《河神》為例。這部帶有玄幻色彩的懸疑推理劇,用一個個怪誕的民間故事,勾連起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和古老的“秘術江湖”。這部網劇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4分,既高于原著的7.0分,也比大多數傳統電視劇的評分要高出一截。
《河神》成功的秘訣何在?其一,兩條敘事脈絡交錯推進,扣人心弦;其二,置景精良,“服道化”大氣、精美,不輸電影大片;其三,剪輯張弛有序,別具特色;其四,用色講究,時有鮮明的暖色沖破肅穆的氛圍,而神秘詭譎的面具則更添儀式感。所有這些元素,都讓它成為爆款。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備受好評的精品網劇,主要靠引人入勝的故事、大片質感的畫面吸引觀眾,幾乎沒有“流量明星”。這與傳統電視劇“不用大咖不敢賣”的路數大相徑庭。
從《太子妃升職記》到《余罪》《河神》,網劇在題材、敘事、制作、發行等方面,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和位置。在多數電視劇收視率難破1%的嚴酷背景下,網劇的逆襲表現更為搶眼。
事實上,網劇如此一騎絕塵的勢頭,也讓不少電視人始料未及。在2008年至2012年,網絡上開始出現一些以生活小場景、低成本、互懟臺詞甚至惡搞為特點的劇目,雖然它們也能聚攏一批粉絲,但作品本身大都透著濃厚的市井氣息。當時,不少網劇都靠吐槽現實來“搏出位”,制作稍顯粗糙,甚至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
但最近幾年,在小鮮肉扎堆、題材同質化的傳統電視劇的襯托下,一些頗具解構精神、更寫實的網劇讓人眼前一亮。加之年輕受眾面對傳統電視劇固有的題材套路出現審美疲勞,題材新穎、制作精良的網劇成功觸動了觀眾的神經。
題材多元、內容更貼合年輕態的語境,是網劇區別于傳統影視劇的一大優勢。比如,《余罪》《心理罪》《最好的我們》等優質網絡劇,就給年輕的亞文化群體提供了一個釋放情緒的出口。
由于網劇吸金能力有限,創作團隊主要是一些希望借網劇施展才華的年輕人。這些年輕的創作者,善于靠強情節、不落窠臼取勝,他們充滿激情的創作,為市場提供了《盜墓筆記》《靈魂擺渡》《法醫秦明》等題材清奇、反套路、腦洞大開卻誠意滿滿的作品。
相較于“沒大咖就不敢賣”的傳統電視劇,網劇不迷信明星效應,而是依賴優質內容吸引受眾。這不僅給那些年輕演員提供了機會,更減少了劇組的片酬支出,讓創作者能將更多資金用于提升拍攝與后期制作的質量。一些網劇在籌拍時,網友就紛紛呼吁“不要請大牌”“請把經費花在特效上”,更說明這種“內容為王”的網劇導向已得到市場認可。
2015年起,網劇精品化的大幕正式拉開,網劇在市場規模、用戶基數、制作品質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摒棄粗制濫造之后,網劇行業提前邁入“精耕細作時代”。2016年,中國網劇市場年總播放量達892億,較2014年翻了3番。如今,網劇正不斷侵蝕傳統電視劇市場,成為各方資本爭搶的香餑餑。
在優質頭部內容的拉動下,越來越多的網劇創作者找到了自己的風格和節奏感。隨著移動網絡的繁榮與青年亞文化的興起,伴隨美劇、英劇、日劇、韓劇成長的80后、90后和00后,在網絡平臺上找到了更新鮮、與自身生活關聯性更高的內容。古靈精怪的《太子妃升職記》、驚險刺激的《余罪》、寫實中還原中學時代的《最好的我們》等,都被稱作“以電影制作標準制作”的超級網劇。它們依靠風格化的敘事帶動節奏,在影視劇行業中形成四兩撥千斤的聲勢。網劇愛好者的熱情,讓追網劇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并在口碑傳播下撬動了上億用戶的觀影需求。
網劇的崛起,改變了大眾的觀劇模式和年輕人的娛樂習慣,也影響了行業生態。除了高貼合性、反套路的內容,高親和力、互動性強的彈幕、花式營銷也成了各大平臺苦練的本領。爐火純青的內嵌式廣告,加上劇集衍生的表情包,則頻頻引發二度“病毒營銷”,讓社交媒體上的互動成了一場場全民狂歡。
從策劃、制作到營銷,再到衍生品的開發,網劇儼然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國內視頻平臺也及時改變單一的內容分發渠道,爭取上游創作的話語權,使得國產網劇朝著以Netflix為代表的全產業鏈模式靠攏。
網劇的顛覆性還在于,它們不僅在內容上擁抱了更有活力的年輕受眾,在產業層面布局也比傳統電視劇更為精準,而且更代表未來的趨勢。這當然是廣大觀眾樂于看到的,但業內更期待的是,網劇行業能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在精品創作和制作方面多下功夫,進一步提升內容質量和競爭力,向全產業鏈的最優化進發。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網劇 電視劇 網絡 行業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