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文創開發:有創意與接地氣
泰特美術館(Tate Gallery)的年度報告——(Tate Annual Report ,2014,2015)顯示,2014-2015年期間的年度總參觀人次為790萬,其中泰特現代美術館占去了570萬,年輕觀眾占據了很大的比例,調查結果顯示,年齡在35歲以下的觀眾總數達350萬之多。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3年,泰特美術館就啟動了為期長達5年的藏品數字化戰略。在當時總館長尼古拉斯·塞羅塔(Nicholas Serota)的動議之下,76塊互動性的電子顯示屏在泰特現代美術館內與觀眾形成互動,他們可以在藏品墻上留下評論,甚至是即興創作,創作完成自己的作品。
今年年初,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宣布按照無權利保留協議(Creative Commons Zero, CCO)向公眾免費開放37.5萬張藏品的圖像資源。時任館長的康柏堂(Thomas P. Campbell)宣稱:我們的核心目的是讓所有想要欣賞和研究藝術作品的人們能夠更為方便地獲取這些資源,通過新的途徑普及知識、激發靈感,這符合21世紀受眾的需求。我們也發現,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共享4.5萬張圖像資源、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共享15萬張藏品圖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自2016年起就在官網上共享了1000多張珍貴的圖像。2015年1月下旬,弗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和阿瑟·賽克勒美術館(Arthur M. Sackler Gallery)開發的藏品共享項目——“Open F|S”正式在open.asia.si.edu上發布。在這4萬多件藝術品中,絕大多數是第一次公開,90%以上為高像素圖,沒有版權限制。再有就是前不久臺北“故宮博物院”將7萬多張低階段圖像免費向公眾開放,這一類圖像無需申請、不限用途、不需付費,公眾可直接下載。每季度還會在原有基礎上增加500張中階段圖像。這些例證都充分說明“虛擬參觀者”潛在需求是非常大的。這是博物館、美術館發展的大趨勢。
《文化部“十三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規劃》提到了重點項目(五)——全民藝術普及基礎資源庫。著眼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提高全民藝術素養,規劃和建設覆蓋各藝術門類的全民藝術普及基礎資源庫,滿足藝術鑒賞、藝術培訓、藝術實踐等活動的基本資源需求。我們利用這次文化部藏品普查的契機,建立數字化藝術藏品庫,將來還要對研究人員開放,這樣的話我們的藏品資源能夠真正為大眾受用,一方面普通觀眾可以隨意瀏覽,另一方面為研究人員提供方便,從而使藏品真正地活化。江蘇省美術館的館藏十分豐富,已有藏品13000余件,涉及到10個系列,在未來,我們也將嘗試初步開放一部分藏品的高清資源。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相關知識產權制度建設還沒有跟上,因為在美術館的藏品中大部分是近當代藝術家作品,普遍涉及版權問題。要服務于公眾,也要保證藝術家及其后人的相關權益。至于像臺北故宮博物院開放的圖像資源也可用于商業用途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該機構開放藏品所屬的時代范圍是在從陶寺時代玉琮到民國時代書畫這一時期,基本上不存在版權問題。
與此相關的另一個熱點問題是文創產品開發。下半年起,江蘇省美術館將打造新館負一樓1700平米的公共文化休閑空間,定位在藝術教育、藝術培訓、藝術消費及藝術互動,開設藝術畫廊、藝術書店、藝術工房和藝術休閑空間等。與愛濤文化集團、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等多家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強強聯手,共享優質文化人才與資源,致力于美術館文創產品的開發。我始終強調兩點:文創產品一是創意,第二就是一定要“接地氣”。美術館文創用品要與藏品緊密結合,也要價位適中,為消費者購買得起。據美國博物館零售協會統計,約15%的博物館參觀者會購買紀念品店的商品,平均消費為7美元。據美國國家美術館統計,觀眾人均購買該館商品的金額為3美元。再比如,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文創產品銷售十分火爆,上海博物館引進和開發了160多款文創產品。自6月29日開幕以來,這些文創產品的銷售總額已超過300萬元,創下上海博物館有史以來特展相關文創產品的銷售新紀錄。這些例子都值得學習和借鑒。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創開發 泰特美術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