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李林:搞科研是種享受,只苦干不會有創造力
人物小傳
李林,生物化學家,無黨派人士。1983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年至1992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生理與生物物理系做博士后,1992年5月回上海生化所工作,1993年晉升為研究員,2011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市知聯會)會長。曾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李林帶領上海生科院不斷向躋身世界一流研究機構目標努力著。袁婧攝
岳陽路320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所在地。高大的梧桐把周邊喧鬧隔絕在外,只有澄澈的陽光穿過樹影灑落在大院里。有人說,這里似乎有種魔力,不僅能在上世紀60年代孵化出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而且多年來,純粹的科學精神和高度的使命擔當,始終在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手上一棒一棒地傳遞著。
李林來到“320大院”已有34年。從研究生、研究員,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從所長基金資助的受益者,到運用所長/院長基金扶持優秀青年人才,他不僅是生物化學領域卓有建樹的科學家,也是科技創新的戰略家,他帶領上海生科院不斷向躋身世界一流研究機構目標努力著。如果說“320號大院”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那么,在人們眼中,李林就是新一代“接棒人”的杰出代表。
夢想“放下一切回實驗室”
學風就像磁場,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很多人說,在“320大院”,因為學風的影響,稍微偷點懶就會心生內疚。
李林是1983年本科畢業考取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學生時代,他一直是塔尖上的那一小部分。高中時獲南京市化學競賽一等獎,提前被南京大學瞄上;大學里成績輕松排到南大生物系最前列,還找到了人生另一半;在岳陽路320號度過六年研究生生涯后,他在獲得博士學位的同時,還摘得首屆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整個中科院系統僅10人獲獎。
人們常說,最怕有天賦的人比你更努力。研究生時,李林每天一頭扎進實驗室,總能待上十六七個小時。1990年代初,他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做博士后研究時,雖然妻子張芹專程前來陪讀,但李林依然每天回家吃完晚飯后,雷打不動地回到實驗室繼續手頭的實驗。回國再次踏進“320大院”,李林給人的印象是常在實驗室一路小跑,他解釋說這樣節省時間。
李林并不覺得研究辛苦。他說,做好科研起碼要具備三項素質:一是從紛亂的現象中提煉本質的邏輯能力,二是過人的專注力與發現力,三是興趣。他對科研有著發自內心的愛,也經常引導學生在研究中尋找樂趣。他說:“搞科研是一種享受,只會苦干,不會有創造力。”
李林主要從事細胞信號轉導研究,在名為“Wnt信號轉導通路”的研究中,作出了系統性、原創性貢獻。Wnt是一種分泌性蛋白,其濃度變化信號被傳遞給千千萬萬個細胞,從而對胚胎發育、腫瘤生長等施加影響。
在這片生命科學研究的“藍海”,李林的成果為學界深入理解干細胞分化、腫瘤發病機理等重大問題打開了全新視野。
對科學的愛,使得李林成為少數愿意長期留守在實驗室最前沿的杰出科學家。他不滿足于僅僅擔任研究生導師,在論文上以“通訊作者”署名。41歲時,他仍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直到后來接受組織安排,把精力轉向科研管理崗位。
如今的李林雖然行政事務纏身,但依然不舍得離開科研一線。每周一下午是他最快樂的時光———這幾個小時,他在實驗室“開組會”,與同事、學生一起交流研究進展;哪怕出差,他也要想方設法安排討論。李林說,他內心深處有一個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放下其他所有事務,回歸實驗室埋頭做實驗。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科研 院士 生物